新浪微博运营总监张明拍板决定集中资源助推李扬入驻及《流浪地球》纪录片话题后,整个微博运营团队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仪器,开始高速运转。
然而,这场日后被奉为“教科书级破圈营销”的事件开端,却平淡得有些令人意外。
李扬在团队提醒下,于个人微博发布了《流浪地球:你所不知道的事!》纪录片链接,配文仅有一句:
“走过的路,都在这里。”
他甚至没有刻意关注后续反响,便继续扎进《流浪地球》紧张的后期制作中。
他并不知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微博,在发布瞬间就被微博平台悄然加上了“热”字标签,并置入新用户注册后的默认关注流。
更有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即将打出。
新浪微博运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用户数据。
总监张明站在屏幕前,目光如炬。
给李扬设计专属身份标识,就叫电影工业化践行者
他转身对运营团队说,要用金色徽章,在所有相关话题页置顶展示。
凌晨两点,技术团队完成了徽章系统的开发测试。
与此同时,运营组连夜筛选纪录片素材,提炼出十个最具传播性的技术细节:
行星发动机的等离子光柱,采用向心速度场算法,每一帧渲染需要12小时。
地下城实景搭建,使用特种钢材800吨,仅焊接点就超过20万个。
宇航服设计参考了真实航天服构造,单套重量达35公斤。
清晨六点,#流浪地球的100个细节#话题页悄然上线。
运营团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科普打卡活动:用户连续七天参与话题讨论,即可解锁专属勋章。
我们要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科普传播的节点。
张明在晨会上强调,不仅要传播热度,更要传播知识。
上午九点,@中国航天科普 率先发布长文:
从《流浪地球》看我国航天科技发展,详细解读了影片中空间站设计的科学性。
这条微博迅速获得3万转发,其中不乏科研院所、高校教授的转发认可。
紧接着,@国家博物馆 发布了从古代天文仪到流浪地球的专题内容,将影片中的科幻想象与中华千年天文探索史巧妙结合。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话题突破了单纯的影视讨论范畴。
最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建筑学会 的参与。
他们发布了专业分析文章:
《流浪地球》地下城建造技术可行性研究,从建筑学角度肯定了影片场景设计的专业性。
这条硬核科普迅速破圈,连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也加入到讨论中。
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
午间数据会上,运营主管声音激动,而且参与用户画像显示,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优质用户占比超过40%!
张明立即调整策略:启动b计划,联系全国百所高校的官方微博,发起我的专业能为流浪地球做什么征文活动。
这个决定立竿见影。
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航天航空学院学子致《流浪地球》团队的一封信,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行星发动机的理论基础;
北京电影学院则发布了电影工业化技术解析系列视频;
甚至连中国地质大学都参与了进来,探讨带着地球流浪的地质学影响。
傍晚时分,话题已经衍生出200多个子话题,覆盖了航天、建筑、计算机、教育等二十多个领域。每个专业领域的参与,都带来了一波新的关注人群。
总监,数据出现指数级增长!
数据分析师兴奋地报告,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且仍在快速上升!
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达到8分钟,是平时的四倍!
张明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就是专业内容的力量。
我们不仅在做娱乐营销,更是在推动一场全民科普。
此时,运营团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许多用户开始自发整理话题下的优质内容,制作成《流浪地球》科学知识手册在各平台分享。
这种用户自发的二次传播,让话题影响力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
准备启动线下联动。
张明当机立断,联系科技馆、天文馆,开展《流浪地球》主题科普活动。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北京天文馆率先响应,宣布举办流浪地球科学展;
上海科技馆推出了行星发动机原理科普讲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放实验室举办航天科技体验日......
这场由微博平台精心策划的传播盛宴,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变成全民参与的科学盛宴。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