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开局90天赚十亿 > 第124章 筑宫拍戏:高温与匠心的双重考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筑宫拍戏:高温与匠心的双重考验

农历六月的涿州,太阳刚爬过地平线就把热浪泼向大地。未央宫前殿的丹陛上,昨夜刚铺好的青石板还带着露水的凉意,却已被早起的工匠们踩出细碎的脚印。张黎站在殿门的鸱吻下,举着望远镜眺望整座宫殿——朱红宫墙绵延三里,覆着“汉并天下”瓦当的屋顶在晨光里泛着青灰,殿内十二根楠木柱撑起的穹顶绘着天象图,二十八星宿的位置与西安碑林出土的汉代帛书完全一致。“六个月,两亿,值了。”他放下望远镜,身后传来脚步声,张承衡提着早餐走来,塑料袋上印着青岛青训基地的蹴鞠logo。

这座1:1复刻的未央宫,从打地基那天起就成了业内奇观。负责搭建的古建团队带着二十本《营造法式》和百张汉代建筑拓片驻场,光是殿檐的斗拱就做了三次样品——第一次用现代榫卯被历史专家否决,第二次木料纹理不对,直到第三次找到生长周期五十年的樟木,按汉代“一斗三升”的规制手工凿刻,才通过验收。“你看这丹陛的台阶数。”张承衡指着殿前的九级台阶,“汉代帝王宫殿用‘九五之尊’,九级台阶每级高七寸,误差不超过两毫米。”台阶侧面的螭首雕刻刚完工,工匠正用细砂纸打磨纹路,旁边摆着茂陵出土的螭首拓片,连鳞片数量都分毫不差。

道具组的仓库就设在宫殿东侧,推开沉重的木门,两千多件仿制文物整齐排列。青铜鼎里插着仿制的汉代旌旗,戈矛的刃口特意做了钝化处理,却仍保留着“百炼成钢”的纹理;角落里堆着刚送来的陶俑,造型是蹴鞠的士兵,正是为那场“卫子夫观蹴鞠”的戏准备的。“光这组陶俑就烧了五十多件。”道具组长递过一件陶俑,“汉代陶俑讲究‘形神兼备’,之前烧的要么姿势僵硬,要么表情不对,直到请了秦俑博物馆的专家来指导,才烧出这种‘动态感’。”张承衡拿起一个蹴鞠陶俑,指尖摩挲着球面的针脚纹路,和青岛青训基地的复刻蹴鞠如出一辙——这份跨越时空的细节,正是他们坚持的意义。

“各部门准备,《大汉帝国》第32场,‘元封元年朝会’,开机!”张黎的喊声打破清晨的宁静,演员们陆续走上丹陛。陈宝国穿着全套龙袍,领口和袖口绣着十二章纹,腰间系着玉绶带,光是这套衣服就有十五斤重。他刚站上御座,额角就渗出细密的汗珠,助理连忙递上吸汗的细麻布——这是道具组特意查史料做的,汉代帝王夏季会用细麻布吸汗,比现代纸巾更符合历史。张译穿着卫青的铠甲站在武将队列第一排,甲片是“鱼鳞编”的青铜甲,阳光一照就发烫,他悄悄把降温贴贴在铠甲内侧,这是张承衡特意让人定制的,不影响甲片平整度又能散热。

朝会戏拍了不到半小时,场记就发现群演的站位不对。历史专家王子今教授立刻上前,拿着竹简指出:“汉代朝会‘文东武西’,文官站东侧,武将站西侧,而且列侯要站在三公前面——刚才那位演列侯的群演,站到太常后面去了。”群演们赶紧调整站位,王教授又指着一位文官的朝服:“你这绶带颜色不对,汉代文官‘紫绶金印’是三公,‘青绶银印’是九卿,你演的是太仆,该穿青绶。”道具组连忙跑去换绶带,张黎在一旁喊:“都记牢了!错一处细节,整部戏的可信度就降一分!”

正午时分,气温飙升到38摄氏度,宫殿里没有空调,只有几台仿古的风扇吹着热风。刘诗诗穿着卫子夫的皇后朝服跪在蒲团上,十二斤的朝服裹得严严实实,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滴,却不敢抬手擦——汉代皇后“敛衽垂袖”,行礼时不能擅自抬手。陈宝国看她脸色发白,故意在台词里加了句“皇后辛劳,赐坐”,趁着刘诗诗坐下的间隙,助理赶紧递上冰镇的酸梅汤,这是按汉代食谱做的,用乌梅、甘草熬制,清热解暑。“再坚持一下,这场戏拍完就换轻便戏服。”陈宝国低声安慰她,龙袍的里衬已经湿透,贴在背上凉飕飕的。

意外还是发生了。一位演武将的群演突然中暑晕倒,铠甲太重,几个人才把他抬到阴凉处。张承衡正好带着降温设备赶到,身后跟着医护人员和十几箱物资。“给每个演员发冰袋和防暑药,”他指挥工作人员把移动空调对着宫殿门口吹,“再搭几个遮阳棚,演员候场时能歇着。”他走到陈宝国身边,递上特制的降温马甲:“这马甲内侧有循环水管,接冰水就能降温,穿在龙袍里面看不出来。”陈宝国穿上试了试,笑着说:“你这是把现代科技藏进历史里啊!”张承衡也笑:“既要尊重历史,也得让大家能坚持拍下去。”

下午拍“卫青凯旋”的戏,张译要穿着铠甲骑马入城,绕城一周接受百姓欢呼。阳光把铠甲晒得滚烫,他的手臂被烫出红印却没说一声,直到拍摄结束才去敷药膏。刘诗诗拿着冰毛巾走过来:“快敷敷吧,刚才我看你骑马时手臂都僵硬了。”张译笑着摆手:“没事,汉代的将士打漠北时,铠甲在雪地里冻得像冰,在沙漠里晒得像火,我这点苦算什么。”他指着远处的道具车:“你看那辆战车,是按满城汉墓出土的战车复刻的,车轮是辐条式的,比现代车轮重三倍,拉车的马都得选壮实的。”

张黎的“较真”在拍摄中无处不在。有场戏是汉武帝赏赐卫青黄金百斤,道具组用镀金的铜锭代替,张黎看了一眼就说:“不对,汉代的黄金是‘马蹄金’,不是这种长条形的。”道具组赶紧换成马蹄金的模型,张黎还是不满意:“分量不对,百斤黄金得用两个侍从抬,刚才一个人就端过来了,太假。”直到道具组找了两个壮汉抬着仿制的马蹄金上场,他才点头喊“开始”。刘诗诗私下跟张承衡说:“张导比历史老师还严,连马蹄金的纹路都要对得上拓片。”

傍晚时分,拍摄暂时告一段落,大家都在遮阳棚里歇着,突然传来一阵蹴鞠的声响。张承枢带着几个工作人员在空地上踢汉代蹴鞠,他穿着休闲装,一脚把实心蹴鞠踢向球门,刚好落在赶来的张黎脚边。“好啊,大家都在受苦,你倒好,在这玩蹴鞠!”张黎抱起蹴鞠,假装生气,“既然你这么喜欢汉代的东西,明天客串个太监吧,站在御座旁边,全程无台词,好好学学汉代的礼仪!”张承枢脸色一垮,周围的演员们憋不住笑,陈宝国起哄:“这个好!让张总体验体验我们的辛苦!”

第二天,张承枢果然穿着太监的服饰出现在片场。青色的太监服,头戴小冠,手里拿着拂尘,站在御座旁边一动不动。他平时都是西装革履的高管,突然穿成太监,剧组的人都偷偷拍照。有场戏陈宝国忘词,看了他一眼就笑场:“张总站在那,我总想起你谈生意的样子,出戏了!”张黎板着脸喊:“严肃点!太监要‘垂手侍立’,张总你手别乱动!”张承枢赶紧把拂尘握稳,心里后悔得不行——早知道不玩蹴鞠了。这场戏的片段被工作人员传到网上,配文“天璇影业高管客串太监,原因竟是玩蹴鞠”,网友们笑翻了:“最惨高管实锤了!”“张总这是用亲身经历诠释‘玩物丧志’啊!”

霉霉的探班选在了降温的雨天,她带着乐队和一车的清凉物资赶来,有冰镇的水果、自制的防暑饮品,还有给孩子们的礼物。“我写了首插曲,叫《凯旋歌》,给卫青凯旋那场戏用的。”她在片场搭起临时舞台,弹着吉他唱起歌,旋律激昂又带着温情,刚好贴合卫青凯旋的场景。张译听得入神,说:“这首歌要是早出来,我昨天拍骑马戏时就有劲儿了!”刘诗诗拉着霉霉去看未央宫的细节,指着殿内的壁画:“这是按敦煌壁画复刻的汉代天象图,你看那北斗七星的位置,和现在的星图都能对上。”

雨天虽然凉快,却给外景拍摄带来了麻烦。漠北之战的外景地在内蒙古,原本计划拍骑兵冲锋的戏,却下起了大雨,地面泥泞,战马容易打滑。张黎急得转圈,张承枢突然提议:“不如先拍室内的‘军事会议’戏,我联系当地的棚拍基地,把漠北的场景搭进去,用绿幕合成。”张译却反对:“不行,骑兵冲锋的戏得实景拍,绿幕拍不出马蹄溅起的尘土感。”最后还是陈宝国出主意:“等雨停了再拍,先拍卫青和汉武帝的对手戏,这场戏在未央宫的宣室殿,不受天气影响。”

宣室殿的对手戏拍得格外顺利。张译饰演的卫青穿着便服,手里拿着军事地图,语气谦卑却不失坚定:“漠北之战需集中主力,直捣匈奴王庭,臣愿为先锋!”陈宝国饰演的汉武帝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河西走廊:“朕信你,但你要记住,打仗不是为了逞强,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匈奴侵扰。”两人的台词没有多余的修饰,却把君臣相知的情感演得淋漓尽致。拍摄间隙,王教授纠正了张译的一个称谓:“汉代臣子称皇帝‘陛下’,不能称‘皇上’,‘皇上’是明清才有的说法。”张译赶紧记下,下次拍摄时特意改了过来。

张承枢的“太监生涯”还在继续。有场戏是卫子夫给汉武帝献茶,他要捧着茶盘跪在旁边,端茶时手一抖,差点把茶杯打翻,刘诗诗忍着笑说:“张公公,小心烫。”全场顿时笑场,张黎瞪了他一眼:“严肃点!再出错就罚你加拍一天!”张承枢赶紧端正姿势,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在片场玩蹴鞠了。收工时,他的太监服被同事们拍照留念,张承衡笑着说:“这照片可以当公司年会的抽奖礼品,绝对抢手。”

青岛青训的孩子们得知剧组高温拍摄,特意寄来一箱“爱心降温包”,里面是孩子们亲手画的扇子,上面画着蹴鞠和未央宫,还有李佳琪写的信:“张译叔叔,诗诗姐姐,你们要像卫青大将军一样坚强!我们赢了足球赛,等你们拍完戏回来庆祝!”张译把扇子摆在化妆台上,拍戏时扇着,虽然不凉快,却心里暖烘烘的。他给孩子们回了视频,穿着卫青的铠甲比了个“胜利”的手势:“等你们踢进全国赛,我带着铠甲去给你们加油!”

高温天气持续了半个月,剧组里没人叫苦。陈宝国每天提前一小时到片场,穿着龙袍练习步态,哪怕汗流浃背;张译把汉代军制的书带在身边,候场时就翻看;刘诗诗跟着礼仪老师练习“亲蚕礼”,哪怕跪在滚烫的地上,膝盖磨红了也不吭声。张承衡每天都来片场,带来的物资从降温设备换成了防蚊液和夜宵,晚上拍摄时,他会给大家准备热乎乎的羊肉汤,按汉代食谱熬制,驱寒暖身。

拍摄“漠北之战”的外景时,终于迎来了降温。内蒙古的草原上,风一吹就带着凉意,张译穿着铠甲骑着马,带领骑兵冲锋,马蹄溅起的尘土飞扬,航拍镜头拍得格外震撼。刘诗诗在帐篷里拍祈福的戏,手里攥着卫青的旧鞠,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场戏是卫子夫得知卫青凯旋的消息,喜极而泣。张黎喊“过”后,她跑到监视器前看回放,张译骑着马从远处奔来,铠甲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活脱脱就是史料里“七击匈奴无一败绩”的卫青。

张承枢的“惩罚”终于结束了。最后一场客串戏拍完,他脱下发太监服,长舒一口气:“再也不跟张导作对了。”没想到这段客串的片段被剪进了预告片,网友们认出了他,评论区炸了:“这不是天璇影业的张总吗?怎么客串太监了?”“最惨高管实锤!玩蹴鞠被导演罚,全程无台词!”张承枢干脆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张太监服的自拍,配文:“为《大汉帝国》献身,值了!”反而圈了一波粉,大家都夸他“接地气”“不摆架子”。

道具组的一个意外发现,让拍摄多了份惊喜。他们在整理汉代兵器时,发现一把青铜剑的剑鞘上刻着“蹴鞠”的图案,这和山东沂南汉墓的画像石一致。张黎决定加一场戏:卫青出征前,和士兵们踢蹴鞠鼓舞士气。拍摄当天,张译和青训基地赶来的孩子们一起踢汉代蹴鞠,李佳琪一脚踢进“鞠域”,张译笑着竖起大拇指:“比我踢得好!以后肯定是足球明星!”这场戏既符合历史,又呼应了前面的蹴鞠彩蛋,张承衡看了回放,说:“这才是真正的‘古今传承’。”

秋雨过后,未央宫的拍摄接近尾声。宫殿里的瓦当在雨水冲刷后,更显青灰的古朴;丹陛上的螭首,好像真的要吐出雨水似的。张黎站在殿内,看着拍摄好的素材,感慨地说:“这六个月的高温,两亿的投入,都值了。”陈宝国拿着《史记》,在“孝武本纪”的末尾写了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戏为镜,可以传文明。”张译把卫青的铠甲捐给了博物馆,旁边摆着他写的铭牌:“鱼鳞编青铜甲,汉代卫青形制,2024年复刻于涿州影视基地。”

杀青前的最后一场戏,是“汉武帝晚年巡幸”。陈宝国穿着褪色的龙袍,拄着拐杖走在未央宫的丹陛上,脚步蹒跚却眼神坚定。刘诗诗穿着素色朝服跟在后面,搀扶着他的手臂。张黎喊“过”的瞬间,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有人忍不住哭了。张承衡走上前,给每个人都递了杯庆功酒,酒杯是仿制的汉代青铜爵。“我们拍的不是一部戏,”他举着酒杯,“是把汉代的辉煌,拍给后人看。”

杀青宴设在未央宫前殿,大家都穿着汉代服饰,吃着汉代食谱改良的菜肴。陈宝国即兴讲起汉武帝的故事,张译学着汉代军人的敬酒礼,刘诗诗和霉霉合唱《汉风扬》,歌声飘出宫殿,落在草原的夜色里。张承枢端着酒杯走到张黎身边,笑着说:“张导,下次拍戏我还来客串,不过能不能换个有台词的角色?”张黎也笑:“没问题,下次让你演个蹴鞠教头!”

返回青岛的飞机上,刘诗诗翻着拍摄日记,里面夹着孩子们送的扇子和张译的签名铠甲照片。张承衡靠在旁边,看着《大汉帝国》的后期制作方案:“迪士尼那边想做全球首映礼,邀请青训的孩子们一起去。”霉霉凑过来说:“我把《凯旋歌》改编成了合唱版,到时候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唱!”刘诗诗笑着点头,看向窗外——夕阳正落在远处的长安城遗址上,金辉万丈。她忽然明白,那些高温下的汗水,那些细节上的较真,那些团队的坚守,都是为了让历史“活”过来,让传承“传”下去。而这,才是《大汉帝国》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