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93章 教授的陪伴:深夜谈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章 教授的陪伴:深夜谈心

《微光里的梦想》综艺录制进入尾声,陈曦带着团队连续一周在不同乡村学校奔波,既要跟进艺术工坊的收尾工作,又要整理综艺拍摄的素材,连轴转的节奏让她疲惫不堪。周五晚上,她刚把最后一份“学校覆盖进度表”发给顾衍之的特助,就收到了林知珩的微信消息:“方便来学校附近的咖啡馆坐坐吗?给你带了《乡村儿童数字陪伴教育实践指南》的最终校样,顺便想和你聊聊项目后续的学术推广。”

看着消息,陈曦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这段时间忙着综艺录制,她和林知珩已经很久没好好交流过学术方面的事了。她简单收拾了下文件,驱车前往约定的咖啡馆——那是师范大学附近一家安静的24小时咖啡馆,之前他们经常在这里讨论课题。

晚上九点半,陈曦推开咖啡馆的门,就看到林知珩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放着一本厚厚的书稿和一杯热牛奶。他穿着藏青色衬衫,戴着细框眼镜,正低头看着书稿,指尖在页面上轻轻做着标记,暖黄的灯光落在他身上,透着学者特有的沉稳与温和。

“林教授,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车。”陈曦走过去坐下,歉意地说。

“没关系,我也是刚到。”林知珩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她脸上,很快就察觉到她的疲惫,“最近是不是太累了?眼底的红血丝很明显,综艺录制和项目推进同时进行,压力很大吧?”

陈曦愣了愣,没想到他会这么细心。她笑了笑,接过林知珩递来的热牛奶:“还好,就是事情多了点,偶尔会熬夜。”

“熬夜可不行,你的身体是公益项目的基础。”林知珩拿出书稿,推到她面前,“这是指南的最终校样,出版社下周就要印刷了,你再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另外,我已经联系了《教育研究》期刊,他们愿意刊登我们合作的论文《乡村儿童数字陪伴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成效分析》,下个月就能见刊。”

陈曦翻开书稿,里面的每一页都有林知珩的手写批注,关键数据和案例都用彩色笔做了标注。她翻到“实践成效”部分,看到里面详细记录了“生态计划”覆盖500所学校后的变化:孩子的课程参与率从65%提升至89%,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42%,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38%——这些数据都是林知珩利用课余时间,跑遍20所样本学校调研得来的。

“林教授,谢谢您这么用心。”陈曦合上书稿,心里满是感激,“如果不是您,这份指南和论文都不可能这么快完成。”

“我们是合作伙伴,互相支持是应该的。”林知珩笑了笑,语气里带着温和,“不过我更担心你的状态。刚才看你走进来的时候,脚步都有些虚浮,是不是最近都没好好休息?”

被他这么一问,陈曦心里的疲惫突然涌了上来。她想起这段时间的忙碌:白天在学校拍摄综艺,晚上回工作室整理资料,有时候还要应对突发的舆情和合作企业的需求;偶尔想停下来喘口气,又会担心项目进度跟不上,辜负大家的期待。这些话,她从没跟别人说过,却在林知珩温和的目光里,忍不住说了出来。

“其实我有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陈曦捧着热牛奶,声音有些低沉,“担心综艺播出后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担心新对接的企业合作出现问题,担心健康小屋的AI设备培训跟不上……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项目的事,根本睡不着。”

林知珩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她,只是偶尔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说。等她说完,他才缓缓开口:“我研究乡村教育这么多年,见过很多像你一样的公益从业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项目投入了全部的真心,所以才会格外在意结果。但你要知道,公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靠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书稿,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份指南里记录的成果,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伙伴、合作企业、乡村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顾衍之的资金支持、沈砚川的健康守护、陆星辞的公益发声,还有江屿的志愿者团队,他们都在为项目付出,你不需要把所有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

陈曦看着书稿上的文字,心里渐渐平静下来。林知珩的话像一股暖流,抚平了她内心的焦虑。她想起之前化解舆情危机时,顾衍之第一时间提供资金凭证;想起综艺录制时,陆星辞默契地帮她圆场;想起沈砚川总是默默送来早餐,提醒她按时吃饭——原来她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谢谢您,林教授。”陈曦抬起头,眼里的疲惫少了很多,“听您这么一说,我感觉轻松多了。之前总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完美,不能出一点差错,却忘了身边还有这么多人支持我。”

“能想通就好。”林知珩笑了笑,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她,“这是我整理的‘压力疏导方法’,里面有几个简单的冥想技巧和时间管理工具,你可以试试。另外,我已经和北师大的心理学教授约好了,下周他会来工作室,给你和团队做一次免费的心理疏导,帮大家缓解压力。”

陈曦接过笔记本,封面是林知珩手写的“慢慢来,会更快”,里面的每一页都写得很细致,甚至连“每天留出15分钟做深呼吸练习”这样的小细节都标注了出来。她心里满是感动,眼眶有些发热:“林教授,您总是想得这么周到,真的太谢谢您了。”

“不用谢,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林知珩看了看时间,站起身,“时间不早了,你早点回去休息,别再熬夜了。书稿如果有修改意见,随时给我打电话。”

离开咖啡馆时,林知珩坚持要送陈曦到车旁。他还不忘叮嘱:“明天别太早去工作室,多睡一会儿。心理疏导的事,我会帮你安排好,你不用操心。”

“嗯,您也早点回去休息。”陈曦点头,看着林知珩转身走进夜色里。

驱车回家的路上,陈曦打开系统面板,看到林知珩的好感度从105\/100涨到了“115\/100”,系统提示:“林知珩通过‘深夜谈心’‘压力疏导支持’‘学术资源对接’,深化对宿主的关怀与专业支持,好感度+10,触发‘学术守护’终极效果——后续宿主在乡村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将获得林知珩的全程指导,优先获得国家级课题申报资格与核心期刊发表机会,团队成员可免费参与师范大学的专业培训课程。”

看着系统提示,陈曦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林知珩的陪伴不是轰轰烈烈的支持,而是细水长流的关怀——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她的公益项目搭建学术框架;用温和的话语,帮她缓解内心的压力;用细致的安排,为她解决后顾之忧。

回到家,陈曦喝了杯热牛奶,按照林知珩笔记本里的方法,做了15分钟的冥想。当她躺在床上时,脑子里不再是杂乱的项目事项,而是满满的温暖与坚定。她知道,未来的公益之路还会有挑战,但有林知珩这样的学术伙伴,有所有支持者的陪伴,她一定能从容应对,让“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走得更远、更稳。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那本“压力疏导方法”笔记本和《乡村儿童数字陪伴教育实践指南》的校样。陈曦嘴角带着笑意,渐渐进入了梦乡——这是她最近几周睡得最安稳的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