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81章 公益升级:建立慈善基金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1章 公益升级:建立慈善基金会

“曦·承”品牌年营收突破10亿元的庆功会上,陈曦站在聚光灯下,没有沉浸于商业成功的喜悦,反而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今天,我宣布‘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我们将每年拿出营收的10%,投入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人培养、乡村教育扶持三大领域,让商业反哺公益,让非遗的温暖惠及更多人。”

话音落下,现场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眼中满是欣慰与坚定——从最初的手作公益到如今的慈善基金会,他们始终坚守的“非遗传承+社会责任”初心,终于有了更系统、更长久的落地载体。

基金会成立:让公益告别“零散”,走向“系统”

陈曦早就意识到,零散的公益活动难以形成长效影响力。之前为大凉山非遗基地捐物资、为传承人提供培训,虽能解一时之困,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非遗传承的资金短缺、人才断层、乡村教育薄弱等问题。建立慈善基金会,就是要让公益从“临时帮扶”升级为“系统工程”。

核心架构:专业团队+多元支持

基金会邀请了周教授担任名誉会长,负责非遗文化保护的方向把控;陈曦担任理事长,统筹基金会整体运营;林砚舟、沈亦舟、苏医生、赵村长分别担任副理事长,分管不同领域:

? 林砚舟负责资金管理与项目落地监督,确保每一笔善款都精准使用、公开透明;

? 沈亦舟负责资源整合与品牌宣传,联动企业、媒体、明星等社会力量,扩大基金会影响力;

? 苏医生负责乡村健康与心理扶持,将非遗养生与乡村医疗结合,守护村民与传承人的健康;

? 赵村长负责乡村非遗产业扶持,对接大凉山等非遗资源丰富的乡村,搭建“公益+产业”的帮扶体系。

同时,基金会聘请了专业的公益项目团队、财务审计团队,建立了完善的决策机制、执行流程和监督体系,确保基金会的运营符合国家慈善法规,每一项公益项目都经得起社会检验。

张总作为“曦·承”的早期投资人,当场宣布以个人名义捐赠1000万元,成为基金会的首位捐赠人:“你们用商业成功反哺公益的初心,让我深受感动。我相信,这个基金会会成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三大核心使命:让非遗活起来,让乡村富起来

基金会明确了三大核心使命,所有项目都围绕这一方向展开,避免公益流于形式:

? 非遗技艺保护:重点支持濒危非遗技艺的数字化留存、古籍文献修复、老传承人技艺记录,建立“非遗技艺基因库”,让千年手艺永久留存;

? 传承人培养:为年轻传承人提供学费补贴、创业基金、技术培训,开设“非遗青年创业营”,支持他们创新非遗产品、拓展销售渠道,解决“没人学、没出路”的困境;

? 乡村教育扶持:在非遗资源丰富的乡村建设“非遗希望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程,配备AR非遗教学设备,让乡村孩子从小接触、热爱本土文化,同时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

“公益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要授人以渔。”陈曦在基金会成立仪式上强调,“我们要通过基金会,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传承人能靠手艺致富,让乡村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让非遗文化能代代相传。”

首批项目落地:精准帮扶,初见成效

基金会成立后,首批启动了三个重点项目,覆盖四川大凉山、云南大理、贵州黔东南等非遗资源集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精准对接需求,快速落地见效。

项目一:濒危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

周教授牵头负责该项目,组建了由非遗专家、数字化技术人员、摄影师组成的专项团队,深入乡村,对10项濒危非遗技艺进行全方位记录。

在四川大凉山,团队用4K超高清摄像机、3d扫描设备,记录了78岁的彝族老艺人制作“彝族漆器”的全过程——从原料采集、制胎、髹漆到彩绘,每个步骤都详细拍摄,同时用动作捕捉设备记录老艺人的手部动作,形成可重复演示的数字模型;在云南大理,团队对“白族扎染”的传统染料配方、染色工艺进行数字化归档,整理出《白族扎染技艺数字手册》,免费提供给传承人参考。

“很多老艺人年事已高,他们的技艺是独一无二的财富。”周教授看着拍摄现场的老艺人,感慨道,“我们要赶在他们之前,把这些技艺永久留存下来,让后人能通过数字档案学习、传承。”目前,该项目已完成3项濒危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后续将逐步拓展到更多地区、更多技艺。

项目二:非遗青年创业扶持计划

林砚舟和赵村长联合负责该项目,针对18-35岁的年轻传承人,推出“资金+技术+渠道”的全方位扶持:

? 资金支持:提供最高50万元的创业无息贷款,用于非遗产品研发、生产设备采购;

? 技术支持:邀请“曦·承”的设计团队、科技团队,为年轻传承人提供AI设计、智能适配等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创新产品形态;

? 渠道支持:将年轻传承人的产品纳入“曦·承”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同时通过基金会的品牌资源,对接时尚、文旅等领域的合作伙伴。

大凉山的年轻竹编传承人阿木,之前一直靠零散售卖传统竹编筐为生,收入微薄。加入创业扶持计划后,他获得了20万元创业贷款,在“曦·承”技术团队的指导下,研发出竹编智能收纳盒、竹编装饰画等创新产品,通过“曦·承”的线下体验店销售,月销售额从原来的几千元提升到5万多元。“基金会不仅给了我资金,还让我学会了怎么把老手艺变成受欢迎的产品,现在我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带动了村里5个年轻人一起做竹编。”阿木兴奋地说。

目前,该计划已扶持20位年轻传承人创业,带动100余人就业,非遗产品的平均销售额提升了300%。

项目三:乡村非遗希望小学建设

苏医生和沈亦舟负责该项目,在大凉山和黔东南各建设一所“非遗希望小学”,不仅改善教学设施,更将非遗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在大凉山非遗希望小学,基金会捐赠了多媒体教室、AR教学设备、非遗手工教室,配备了竹编、蜀绣等手工工具;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每周为孩子们上一节非遗手工课,教他们编竹编、绣蜀绣;同时,引入“曦·承”的AR非遗互动平台,让孩子们通过VR设备“走进”虚拟非遗工坊,学习非遗技艺。

“以前村里的孩子很少接触非遗,不知道自己家乡的手艺有多珍贵。”苏医生看着教室里认真学竹编的孩子,笑着说,“我们要让他们从小了解、热爱本土文化,说不定未来这里会走出更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除了非遗教育,基金会还为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健康老师,定期为孩子们进行体检、开展健康讲座,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目前,两所非遗希望小学已正式投入使用,共有500余名乡村孩子受益。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爱上了非遗,不少孩子表示“以后想成为非遗传承人,把家乡的手艺传下去”。

透明监督:让每一笔善款都经得起检验

基金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系,让每一笔善款的流向都清晰可查。

? 财务公开:每月在基金会官网、“曦·承”品牌公众号发布财务收支报告,详细列出善款的捐赠来源、支出项目、金额明细,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 项目公示:每个公益项目的立项、执行过程、成果数据都实时公示,包括受益人数、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成效评估,确保项目真实有效;

? 第三方审计:每年邀请权威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基金会的财务收支、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

? 公众监督:设立举报电话、邮箱,鼓励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运营、项目执行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确保基金会的运营合法合规。

“公益的生命力在于透明。”林砚舟说,“我们要让捐赠人、社会公众知道,每一笔善款都用在了刀刃上,真正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

社会反响: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公益生态

基金会的成立和首批项目的落地,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明星、KoL主动联系基金会,希望参与公益项目:

? 多家时尚品牌与基金会达成合作,推出“公益联名款”产品,将销售额的一部分捐赠给基金会,用于非遗传承;

? 明星艺人担任基金会“公益大使”,通过社交媒体宣传非遗公益项目,带动粉丝参与非遗手工体验、捐赠等活动;

? 不少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曦·承”产品时,主动选择“公益加价”选项,额外捐赠10元、20元,支持基金会的项目。

截至基金会成立半年,累计募集善款达5000万元,开展公益项目12个,受益人数超过1万人。媒体评价:“‘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实现了‘商业+公益+文化’的良性循环,既通过商业成功反哺公益,又通过公益项目保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企业做公益提供了新范本。”

陈曦站在大凉山非遗希望小学的操场上,看着孩子们拿着自己编的竹编小挂件,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不远处,年轻的传承人正在给孩子们演示竹编技艺,老艺人坐在一旁,眼里满是欣慰。“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站在她身边,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才是我们做‘曦·承’的终极意义。”陈曦轻声说,“不仅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更要通过品牌的力量,保护非遗文化,帮助更多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周教授点点头:“基金会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要让更多非遗技艺得到保护,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传承非遗,让更多乡村因为非遗而变得更富裕、更美好。”

夕阳下,孩子们的笑声、传承人的讲解声、伙伴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非遗传承、公益向善、乡村振兴”的美好画面。“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就像一颗种子,在“忠犬联盟”的用心浇灌下,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用公益的力量,让非遗文化绽放更持久的光彩,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而这份坚守与热爱,也将继续支撑着他们,在商业与公益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创造更多温暖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