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科幻小说 > 末世重生开局说服军区搞超声炮 > 第49章 燎原序曲——地脉网络中的集结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燎原序曲——地脉网络中的集结号

“昆仑”的回应,如同在沉寂的夜空点燃了第一颗耀眼的信号弹,不仅确认了希望的存在,更勾勒出了一幅远超东部战区想象的、依旧在黑暗世界中顽强闪烁的幸存者版图。那份附带的坐标列表,如同散落在焦土上的珍珠,虽然微弱,却真实地标志着人类文明不屈的火种。

三十天的安全窗口,像一把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驱散了一切犹豫与懈怠。“燎原”计划以最高优先级启动,整个东部战区基地如同一个被点燃的蜂巢,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火种联络司”成为了绝对的核心。陆沉几乎将“烛龙之眼”实验室当成了第二个家,他与陈涛的技术团队分秒必争,首要任务不再是研发新武器,而是全力优化和复制“地脉谐波通信技术”。

与“昆仑”的成功联络证明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但其过程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高风险。他们需要更稳定、更高效、更能抵抗硅基网络无意间干扰的通信协议。陆沉凭借其日益精深的“地脉代行者”感知,不断调整着谐波频率的微妙参数,试图在地脉那宏大而嘈杂的“背景音”中,开辟出多条更加清晰、稳定的“信息高速公路”。

与此同时,根据“昆仑”提供的列表和陆沉“感知地图”的补充,“火种联络司”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全球“呼叫”。

第二个被成功呼叫的,是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深处、代号“北境堡垒”的幸存者据点。那里的守军是前俄联邦的残余精锐,依托一座苏联时期修建的、足以抵御核冬天的超巨型地下城苦苦支撑。他们的领袖,一位名叫伊万诺夫的铁血将军,在初次通过地脉信道接收到东部战区的识别码和基础情报时,几乎不敢相信。在经历了反复加密验证和短暂的技术共享(主要是“幽灵”隐匿技术的原理简述)后,冰冷的信道那头传来了伊万诺夫那带着浓重口音、却难掩激动的回应:

“达瓦里希!你们还活着!这真是……冰雪中的篝火!我们同意协作!我们拥有重型冰雪作战装备和丰富的极地生存经验,但缺乏有效的对寄生兽群手段。你们的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

紧接着,第三个信号被捕捉并成功连接——位于南太平洋某座已被海平面部分淹没的火山岛地下,一个由多国海洋学家、工程师及其家属组成的,代号“海渊之城”的小型社区。他们的领导者是一位名叫索菲亚的女科学家,声音冷静而睿智:“我们观测到全球海洋生态的硅基化污染正在加剧,洋流循环被改变。我们拥有完善的水下生存技术和部分深海勘探装备,可以提供海洋环境变化的实时数据,但我们需要抵御来自深海的、新型水生寄生兽的威胁。”

第四个、第五个……

散落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废弃军事掩体中的“高山哨站”;依托非洲大陆唯一一座尚在运行的超级射电望远镜站建立起来的“星瞳观测所”;甚至还有在南美雨林深处,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依靠古老图腾和草药,奇迹般抵挡住初期寄生兽侵袭的“守护者村落”……

一个个或强大、或微小、或科技先进、或依靠古老智慧生存的据点,通过那条无形的、依托星球血脉构建的地脉信息网络,被逐一发现、验证、并连接起来。

每一次成功的联络,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地脉信道的稳定性并非完美,偶尔会遭到硅基网络无意识的能量湍流冲击,导致信号中断或畸变。更有几次,在联络过程中,陆沉敏锐地感知到有“潜影猎手”那特有的、冰冷的意念波动在地脉网络边缘掠过,仿佛猎犬嗅到了异常的气息,迫使联络不得不暂时中止,更换谐波频率。

但成果是斐然的。短短十五天内,一个横跨全球、包含大小十七个幸存者据点的、脆弱却真实存在的“人类抵抗阵线”雏形,初步建立起来。

通信内容从一开始简单的身份确认和情报共享,迅速深入到战术讨论、技术交换和资源协调。

“昆仑”提供了其珍藏的、关于史前文明对“秩序化”力量的部分研究档案,虽然残缺,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北境堡垒”分享了他们在极寒环境下对抗小型聚合体的宝贵经验;“海渊之城”开始定期传送全球海洋能量异常点的数据,帮助预测“熔炉”可能的下一个能量爆发区域;“星瞳观测所”则利用其强大的射电望远镜,冒着被反向定位的风险,持续监测着柯伊伯带外那个“焦点”的动向,发现其活动频率在近期显着增加,印证了“昆仑”关于最终序化程序启动的警告。

技术的交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东部战区将“幽灵”隐匿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初期小型化设计图,通过地脉信道共享给了所有盟友。虽然各据点工业能力有限,无法立刻大规模装备,但这给了他们隐藏关键设施、执行秘密行动的可能。作为回报,“昆仑”传来了一种高效地热能转化技术,略微缓解了东部战区日益紧张的能源压力;“北境堡垒”则提供了一种超强韧的复合材料配方,有助于加固防御工事。

然而,联盟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而他们最缺乏的就是时间。资源分配、指挥权归属、未来战略方向……种种潜在的分歧和矛盾,在加密信道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尤其是在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最终序化”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以伊万诺夫将军为首的强硬派,主张集结所有力量,对太平洋上的“熔炉”核心发动一次决死突击,“就算死,也要掰掉它们几颗牙!”

而以索菲亚博士为代表的谨慎派,则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正面进攻无异于自杀,应该优先考虑利用“幽灵”技术和地脉网络,建立更多的隐藏据点,延续文明火种,等待时机。

争论在无形的网络中激烈进行着。

陆沉很少直接参与这些战略辩论,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维持和优化地脉通信网络上,以及……尝试着进行一项更加危险而关键的预演。

在“烛龙之眼”实验室的深处,他站在那台经过多次升级的“幽灵谐振腔”前,旁边连接着新搭建的“地脉谐波放大器”。他准备尝试,将“幽灵”的隐匿之力与“地脉”的混沌干扰之力,进行小范围的融合。

这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验证一个构想——能否创造一个更大范围、更持久的“信息静默区”,甚至是一个能够暂时屏蔽“熔炉”感知的安全区,为未来的集结或反击行动,提供一块宝贵的立足之地。

他深吸一口气,将手按在控制面板上,意识沉入地脉的洪流与“幽灵”的静谧之间那危险的平衡点上。

全球抵抗阵线的火花已然溅起,而能否形成燎原之势,取决于他们能否在最后的十五天内,找到并点燃那把关键的……战略之火。

地脉网络中,集结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最终奏响的,是悲壮的挽歌,还是胜利的凯歌,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