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雨夜焚信
南京的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全城。豆大的雨点密集地敲打着独立第一师师部的瓦片,仿佛要将这座古城彻底洗涤。
邓枫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被雨幕模糊的夜色。手中的怀表显示,此刻是凌晨两点。整个师部大院除了巡逻队的脚步声,只剩下雨声在天地间轰鸣。
是时候了。
他轻轻拉上厚重的窗帘,转身走向墙角的保险柜。旋钮在指尖转动,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柜门开启的瞬间,他的目光变得异常凝重。
保险柜里整齐地码放着他这些年来积攒的所有“私人物品”——与妹妹邓莹的往来家书、在柏林留学时的笔记、北伐途中同袍们的合影,还有几本夹着枫叶标本的诗集。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藏着他真实的感情与思想,在有心人眼中,这些都是足以致命的证据。
他抱起这摞物品,走到早已准备好的铜盆前。盆底已经铺好了引火的碎纸,只待他做出最后的决断。
第一封放进去的是邓莹的来信。妹妹娟秀的字迹在火光中显得格外清晰:“哥哥,近日读《新青年》,深感国家积弱,非彻底革新不可......”信纸上还留着妹妹常用的栀子花香。
火舌很快吞噬了信纸,栀子花香混入焦糊味中,形成一种令人心碎的气息。
接着是那些留学笔记。在柏林大学图书馆熬夜苦读时写下的心得,旁边还画着机械零件的草图。那时他对未来充满憧憬,以为学成归国后能用工程技术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一本又一本,一封信又一封信。铜盆中的火焰时明时暗,映照着他毫无表情的脸。那些记录着他思想轨迹的文字,那些承载着青春记忆的信物,都在火光中化为灰烬。
当拿起最后一件物品——那本夹着北伐途中采集的枫叶标本的诗集时,他的手微微停顿。枫叶已经干枯,但红色的叶脉依然清晰,就像烈士的鲜血。
他想起了采下这片枫叶的那天。那是去年秋天在武昌城外,叶怀远指着满山红叶说:“革命者的热血,就当如这枫叶般炽烈。”
火光再次亮起,枫叶在火焰中卷曲、焦黑,最后化作一缕青烟。
就在他以为已经销毁完所有物品时,目光忽然落在办公桌最底层的抽屉上。那里还藏着一本黄埔军校时期的毕业纪念册。
他快步走过去,取出那本厚重的纪念册。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校长蒋介石的亲笔题词:“亲爱精诚”。再往后翻,是同期学员的合影和留言。
叶怀远在纪念册上写道:“与君同行,誓救中国。”字迹潇洒有力,一如他当时的豪情。
周明——那个已经在清洗中牺牲的同志,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愿追随诸位学长,为革命奋斗终身。”
还有那些如今已经分道扬镳,甚至可能兵戎相见的同窗们的留言。每一句话都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里年轻人的理想与热血。
纪念册太厚,无法整个放入铜盆。他只能一页一页地撕下,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和字迹在火中化为乌有。
当翻到最后一页时,他愣住了。这一页贴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是他和叶怀远、周明三人在黄埔军校操场上拍摄的。照片上的他们穿着学员制服,肩并肩站在一起,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照片背面,三人各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按了一个共同的手印。
他的手微微颤抖。这张照片若被发现,足以让三个人都万劫不复。
窗外的雨声更大了,仿佛在为这个时代奏响挽歌。
最终,他还是将照片投入了火中。火焰贪婪地吞噬着三个年轻人的笑容,吞噬着那个纯真年代的记忆。
当最后一点火星熄灭时,铜盆中只剩下厚厚的灰烬。邓枫站起身,打开窗户,让夹杂着雨丝的冷风吹散屋内的焦糊味。
雨夜依旧,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已经彻底斩断了与过去的联系。那些可能成为证据的物品都已销毁,那些可能成为弱点的情感都被深埋。
现在的他,只剩下一个身份——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师少将师长邓枫。一个忠诚、能干、没有任何可疑背景的“纯粹军人”。
雨水随风飘入窗内,打湿了他的面颊。他伸手抹去水珠,分不清是雨水还是别的什么。
远处传来鸡鸣声,天快亮了。新的一天,将会有新的挑战在等待。而他,必须继续演好这个角色,直到最后一刻。
关上窗户,他整理好军装,又变成了那个冷静自持的邓师长。昨夜的脆弱与挣扎,已经随着那盆灰烬,永远埋藏在这个雨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