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凛冽,研究院的大礼堂却温暖如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天巡一号载人航天计算机项目终于圆满成功,院里决定举行一场隆重的庆功会。
礼堂里张灯结彩,主席台上悬挂着天巡一号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成功的红色横幅。台下坐满了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空气中弥漫着喜悦和自豪的气氛。
陆知行带着团队成员坐在前排。今天大家都换上了平时很少穿的正式服装,连一向不拘小节的王铁柱也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好久没见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了。赵庆民兴奋地环顾四周,连退休的老专家们都来了。
林云深推了推眼镜,难得地开起玩笑:根据概率统计,这是研究院三年来规模最大的庆功会。
雷震宇指着门口:看,苏医生带着晓星来了。
苏青筠抱着女儿走进礼堂,晓星穿着红色的小棉袄,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热闹的地方。看到爸爸,她立即伸出小手要抱抱。
院长走上主席台,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同志们,院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礼堂,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成就——天巡一号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成功!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院长继续说道:这套系统不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由我们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也是所有参与研制的同志们的骄傲!
接下来是颁奖环节。当念到陆知行的名字时,全场起立鼓掌。他走上台,从院长手中接过奖状和奖章。
陆知行同志,院长握着他的手,你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陆知行谦虚地说:这是整个团队的功劳,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
随后,雷震宇、林云深、赵庆民、王铁柱等核心成员也依次上台领奖。当念到苏青筠的名字时,会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院长动情地说:我们不仅要表彰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同志,也要感谢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家属们。苏青筠同志不仅在工作上支持着陆工,更在生活中给予整个团队无微不至的关怀。
苏青筠抱着晓星上台领奖,小家伙似乎知道这是个重要场合,安静地依偎在妈妈怀里。
颁奖仪式结束后,是文艺表演环节。研究院的职工和家属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最让人感动的是,几位老专家自发组织了一个合唱团,演唱了《祖国不会忘记》。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苍老而坚定的歌声在礼堂里回荡,许多人的眼眶都湿润了。这首歌道出了所有航天人的心声——他们甘愿做默默无闻的基石,托举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飞向苍穹。
表演结束后是自助餐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回忆着项目中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那次在上海,为了等测试结果,咱们在车间里蹲了整整一夜。王铁柱一边给晓星剥虾,一边笑着说。
赵庆民接话:最难忘的是林工那次为了一个公式,三天没离开研究室,最后还是陆工强行把他送回家休息。
林云深不好意思地推推眼镜:那是关键阶段,不能耽误进度。
雷震宇举起茶杯:来,让我们以茶代酒,敬我们这两年的汗水与泪水,敬我们共同的梦想!
大家纷纷举杯。这时,晓星突然清晰地说出两个字:成...功...
虽然发音还不标准,但这突如其来的话语让所有人都惊喜不已。苏青筠温柔地亲了亲女儿的脸颊:晓星也知道爸爸和叔叔们成功了。
庆功会一直持续到晚上。临走时,院长特意找到陆知行: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陆知行望着窗外夜空中的繁星:天巡一号只是一个开始。载人航天、空间站、深空探测...还有太多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
院长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休息一段时间,陪陪家人。新的任务很快就要下来了。
回家的路上,陆知行抱着已经睡着的晓星,和苏青筠并肩走着。街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今天真像做梦一样。苏青筠轻声说,看着你们站在台上领奖,我想起了你们在研究室里熬夜的日日夜夜。
陆知行温柔地看着妻子: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没有你的支持,我坚持不到今天。
夜色中,研究院的主楼依然亮着几盏灯。那是其他项目组在加班攻关。航天事业就是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
回到家,陆知行把奖章小心翼翼地收进书桌抽屉。在奖章旁边,放着晓星出生时医院给的手环,还有他们结婚时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纪念品,记录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这一夜,陆知行睡得很沉。两年多来,他第一次真正放松下来,不再为技术难题辗转反侧。
第二天清晨,当他习惯性地早起准备去研究室时,苏青筠叫住了他:今天休息吧,陪晓星去公园走走。
陆知行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今天什么都不想,就陪你们。
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新的一天开始了。对陆知行和他的团队来说,昨天的荣誉已经成为过去,明天的挑战正在前方等待。但在今天,他们可以暂时放下工作,享受这难得的平静时光。
在公园里,晓星在草地上蹒跚学步,陆知行和苏青筠在一旁守护。这个温馨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所有的奋斗,最终都是为了守护这些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