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次协调会明确了“规则先行”的思路,林晓肩上的担子陡然加重。如何制定一份能让各方都勉强接受、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智慧社区项目数据权责与管理规范》,成了综合协调与数据支撑组,尤其是林晓面前的头号难题。

这不再是档案室里那种可以独自埋头完成的资料整理,而是涉及多方利益平衡、需要极高政治智慧和文字技巧的协调工作。每一个条款的表述,每一个权限的划分,甚至每一个用词的选择,都可能引发无穷的争议。

刘明副主任把主要起草任务交给了林晓,美其名曰“锻炼年轻人”,自己则把握方向和最终审核。实际上林晓知道,这是不仅是刘副主任对她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考验。

她把自己关进档案室,一头扎进了“文件山”里查阅大量上级文件、政策法规以及兄弟单位的类似经验,结合第一次协调会上各方的争议焦点,开始搭建《规范》的框架。

然而,起草一个适合各科室的《规范》哪里是这么容易的,仅仅是一个开头的过程就远比想象中艰难。

当她将《规范》的初稿(征求意见稿)通过oA系统发送给各相关科室后,反馈的意见如同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尖锐的反对声音。

业务科钱强科长直接一个电话打到了刘明副主任那里,语气不悦:“刘主任,这个《规范》草案我看过了,问题很大啊!数据标准制定和审核权完全放在数据组,我们业务科的权威性在哪里?业务数据最终解释权必须归我们!”

物业管理办法科赵科长则对权限划分表示不满:“为什么我们访问实时数据还需要业务科线上备案?等备案审批通过,黄花菜早都凉了,这不是影响应急响应速度吗!”

信息中心也提出了技术性质疑,认为某些安全条款过于理想化,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实现。

更棘手的是,一些之前没怎么发声的边缘科室,也趁机提出要求,希望借此机会提升自身在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存在感。

每一份反馈意见背后,都代表着一种部门利益和立场。林晓看着邮箱里堆积如山的反馈件,头皮一阵阵的发麻。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制定规则”的重量——它不仅仅是文字工作,更是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利益的艰难平衡。

刘明副主任把林晓叫到办公室,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反馈意见,语气凝重:“小林,情况比预想的复杂啊。这么多反对声音,看来初稿还是太理想化了。你看,是不是适当往回退一退?比如,把数据标准制定的主导权,还是交还给业务科?数据组保留建议权和审核权就行。”

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退让。如果按照刘明的建议,那么“规则之治”很可能又会退回“强权部门主导”的老路。

林晓沉默了片刻,抬起头,眼神坚定:“刘主任,我理解您的顾虑。但如果我们现在退让,就等于否定了第一次协调会确定的‘规则’方向。以后的数据协调工作,可能会更加困难。”

她拿出自己梳理的反馈意见汇总表,条分缕析地说:“其实,各科室的反对意见,核心还是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和权责不清。我们可以不直接退让,而是通过细化条款、增加补充说明、设计更灵活的机制来化解矛盾。”

她提出具体建议:“比如业务科担心的标准制定权,我们可以明确‘业务科牵头提出业务数据标准初稿,数据组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评审,报指挥部审定后发布’。物业科如果担心备案影响效率,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绿色通道’机制,对应急类数据访问实行‘事后备案,过程畅通’,保障了效率,也保留了监管痕迹。”

刘明看着林晓条理清晰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好吧,就按你的思路,先把修改稿弄出来看看。不过,一定要把握好度!”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几乎不眠不休。她逐条研究反馈意见,与提出部门进行电话或当面沟通,解释条款设计的初衷,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修改方案。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文案起草者,更是一个耐心的谈判者和协调者。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她需要时刻保持冷静,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既要维护指挥部的权威,又要照顾各部门的情绪。她反复斟酌着每一句话,力求在看似对立的诉求中找到那微妙的平衡点。

孙浩偶尔会在内部通讯软件上给她发个“还在加班?”的消息,林晓通常只回一个“嗯”字。李哲则默默帮她处理了档案室大部分的日常工作,让她能集中精力攻坚。

在与业务科沟通标准制定流程时,钱强科长起初态度强硬。林晓没有与他争辩,而是找出了几年前一份因为标准不一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数据,平静地呈现在他面前。

“钱科长,我理解您对业务数据权威性的重视。但这份案例表明,缺乏跨部门共识的标准,往往难以落地,最终受损的还是项目整体效益和业务科的威信。我们设计的这个流程,不是为了削弱您的权力,恰恰是为了让您牵头制定的标准,能够更顺利地被所有部门接受和执行,从而真正树立起业务科的权威。”

她的话,有理有据,直指利害。钱强盯着那份案例数据看了半晌,紧绷的脸色终于松弛下来,挥了挥手:“行了行了,就按你们修改的来吧!不过评审专家的人选,必须我们科认可!”

“这是当然!”林晓立刻答应。

一点一点的沟通,一句一句的打磨。当林晓将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规范》修改第二稿再次发出时,反对的声音明显减少了。虽然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推敲,但核心框架和主要条款,终于获得了大多数科室的基本认可。

看着屏幕上那份即将上会审议的《规范》,林晓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但内心却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

她不仅起草了一份文件,更是在错综复杂的利益迷宫中,开辟了一条看似可行的道路。她真正体会到,智慧,不仅仅是提出想法,更是在现实的荆棘中,将想法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