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穿越种田之涅盘重生 > 第一百二十章 家规严,李康惨遭重杖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二十章 家规严,李康惨遭重杖责

等刘大山二十板子打完,刘青山的中衣已经是血迹斑斑。张氏看了早已经是泣不成声,刘家的几个孩子和张大虎等人个个都胆战心惊,吴丁氏的一双儿女钻到母亲怀里不敢再看。

刘大山看看众人喝道:“以后谁再敢坏我的规矩,这就是榜样。将他给我抬回房里去。”

刘大山说完就径自回了自己家。这时众人才七手八脚地将刘青山抬回房间。张氏哭着就要去看儿子,刘来福连忙拉住安慰,吩咐刘青峰去给大哥上药疗伤。

刘大山回到自己家,田氏早就知道了隔壁的事情,埋怨道:“你打得也太重了,没看到二嫂都哭成泪人了吗?”

刘大山笑道:“你去劝劝二嫂,告诉她青山没事,就是破了点皮,用了我的药,养两天就好了。不过你告诉二嫂,一定要让青山在屋里乖乖地养十天伤,别让人看出来。”

田氏不解地问:“你这是在做什么?”

“你以为张大虎那些人那么好收服?我正想找个机会给他们来个下马威,青山就送上门了。”

“你怎么能拿青山当筏子?他可是刘家的大少爷,被你当众脱了裤子打板子,你让他的脸往哪搁?”

刘大山冷哼一声说道:“这可是他自找的,就是没有张大虎他们,他也要当众挨板子。他自己犯了错,就只能认罚。”

“你这人真是,算了,不说你了,我去看看二嫂。”

刘大山又说道:“你看到二嫂,和她说一下,青山和春妮的亲事不能再拖了,否则两个孩子的名声都要坏了。”

“知道了,我这就去说。”

田氏进了老院,看到张氏还在堂屋哭泣,刘青石、刘雨儿几个还在一边安慰着。田氏也不多说,直接拉了张氏就进了里间。田氏将刘大山的话说了,张氏将信将疑。

田氏劝她道:“二嫂,青山和春妮的亲事不能再拖了,你还是赶紧给他们定下来,过了明路。否则,青山今天这样算什么?”

张氏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五哥会突然推了张兰儿和刘青山的亲事,就对青山和春妮的亲事就一直不太上心,所以两个孩子的亲事迟迟没定下来。她今天看到刘青山这样,就知道大儿子对李春妮是上了心了,自己要是再阻拦这桩亲事,只怕儿子就要怨上自己了。她想到这就点点头说:“也罢,听你的。明天我就找桑媒婆提亲。”

第二日,趴在床上的刘青山听二弟刘青峰说张氏已经找媒婆去李家提亲,喜得他当即在床上打了个滚。他一不小心碰到了伤口,疼得他哎呀哎呀地直叫唤。

刘青山这边在下马县喊疼,有一个人在京城也直叫疼。

李康回到京城的第二日就被自己老爹工部尚书李奥打了二十板子。这二十板子可不比刘青山挨的板子。李家家规甚严,教训儿子都是用的衙门里的大板子,而且这次李奥亲自监刑,家人不敢留情,板板都打在了实处。可怜李康被打得几欲昏厥、动弹不得,又不愿回让女儿看见,就吩咐人将自己抬到书房养伤。李康的妻子田氏看到丈夫被打成重伤,哭得双眼肿成了桃子。

李康看着不好受,勉强说道:“娘子,为夫疼得厉害,你弹只曲子给我听听?”

田氏红着眼睛含泪答应吩咐丫头莲儿取来琴。田氏不亏是世家出身,自幼由其母指点,精通音律,此时她将一曲《高山流水》弹得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李康听着琴声,心绪渐宁,这才沉沉睡去。

这几天,施清到了京城连续向尚书府递了几日的帖子,都没有见到李康,下人每次都说四公子病了。他无奈之下只好再去找齐容。齐容听了他的抱怨,说道:“贤弟,你还是不要再去了,这个米糠你现在肯定见不到。”

施清不解地问:“齐兄,这是为何?”

齐容遣退小人,低声说道:“这个米糠根本没病,他是被老师动了家法,如今趴在家里养伤呢!”

施清大吃一惊,全京城谁不知道李老尚书治家甚严,李康这次肯定不好受。他不解地问:“齐兄,李贤弟在下马功劳不小,为何一回来就被老大人动了家法?”

齐容叹道:“你当他的功劳是怎么来的?他趁着灾荒强迫百姓千亩开荒,被人告到了赈灾御史严大人那里。严大人大怒,不仅训斥了他一顿,还一回京就告到了老师那里。三年之内别说他,就是我也升迁无望了。”

“齐兄,李贤弟为人正直,焉能如此?不会是小人作祟?”

齐容摇头说道:“贤弟,你道这个米糠开的是哪块地?就是刘家圩后山下的那块荒地。开荒的人家也不是别人,是当年的那个小神童刘家。刘家人看到麦收时连日下雨,就囤积几千斤粮食欲以工代赈,能开几亩荒地就开几亩荒地。可是这个米糠却以人家灾年囤积粮食为由强迫刘家开完千亩荒地。刘家仅有一头耕牛,只得用人拉犁。严大人巡查下马之时,听说刘家开荒,私访荒地,刘家的八岁小丫头一首诗就将他告了。”

“嘶,这个米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那块荒地我也曾让人开过,根本种不出庄稼。他居然强迫人家全部开完,幸好种出了苞米,否则那个严大人较起真来,老大人都护不住他。齐兄,那个刘家丫头究竟做了什么诗,让严大人如此发作?”

齐容起身提笔写了四句诗,施清念道:“千亩开荒心太急,牛马不足人拉犁。大人可知耕田苦,半日不到血沾衣。好厉害的小丫头!幸好开荒开成了,刘家没吃亏。否则这个米糠真要糟了。”

“没吃亏?贤弟,你可知道刘家为了开荒损失万两白银。”

“怎么回事?”

“这刘家开荒,余银不足,只好卖了正和楼的股份,五年之内就损失万两红利,五年之后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施清不仅啧啧咋舌说:“这个米糠还真是害人不浅!”

“他害了人,自己却捞了政绩,你说老师会不会轻易放过他?”

“那个刘家怎么肯轻易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