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解决了矿山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与流民进行谈判,这才是真正的主题。

方吉来过这里几次,和流民的首领比较熟识,这次自然是由他出面联络,谈判的地点就定在徐家坳村。

山背后的这一批流民,总共接近七百人,这次来谈判的代表一共有十个人,为首的一人叫杜睿,五十二岁。

这个杜睿早年间还曾当过村正,后来由于一件案子连坐而被免职。

根据方吉介绍,这一批流民当中,有六七成是洋州本地人,其余大多是汉中各地居民。

他们逃入山中当流民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于分到的土地收入不够交税;另外一原因,就是因六年前的一次大旱,当地官员没有及时赈灾,导致他们无法生存,只好逃亡。

前面略微提过“租庸调”制度,这里要再补充一下当时的“租庸调”制度中的一个要点:“按丁”缴纳租庸调。

虽然当时均田制下,每“丁”按规定可以分到一百亩地,实际上很多人都分不到这个数,地少人多的情况不少。

只要你是二十岁的“丁”,都必须全额缴纳,即便你家只有几亩地或者一亩地都没有。

……

朝廷方的谈判代表由方吉担任,韦师并没有参加,而是在背后策划;李丰被安排旁听,两名典狱负责记录。

双方都说了一些客气的开场白过后,就正式进入谈判。

既然是谈判,就不可能事先透露朝廷底线。方吉提出的条件是:

所有人立即登记户口,可在本地落户;免三年租庸调,但是每丁一年缴纳两千文“丁税”;可随意垦荒;也可以当矿户,工钱比照市价。

杜睿听完之后,闭门商量了,然后提出他们的意见:

要求免八年租庸调,理由是他们要存钱修房买家具;头三年免费提供种子;每年的“丁税”最多六百文;扩大学堂,免费入学。

除上述意见之外,其余的他们全部同意。

方吉一听,这些人胃口不小,免八年租庸调?想什么呢!

不过,这些要求自己做不了主,必须得向韦师请示。于是,他推脱说要商量一下,就和李丰二人来给韦师汇报谈判的情况。

韦师低头想了想,说道:“他们的要求太高,当然不可全数答应!

特别是免八年的租庸调,这纯粹是漫天要价!我们让他们出来为何?主要目的还是收税!”

说完,他又扭头望着李丰道:“李郎,此建议是你所提,不知有何高见?”

李丰一听,我怎么倒是成了主角了?

不过,要说拿出一个方案,这对自己来说太简单!

自己曾记得唐代宇文融当时括户定下的条款,百姓都接受了的,而且很多官员还反对,说太优惠了。

由于自己还提供了铁矿和炼铁作坊,这是当初宇文融括户是没有的措施。

这对于流民来说是大好事,因为当“工人”,比当农民好,至少不用靠天吃饭。

他想了想说道:“韦公,学生以为,免八年租庸调当然不可能,最多免四年,不可轻易让步,此其一。

其二,头三年免费提供种子也不可答应,因为这一笔支出不好入账,数量也不好准确计算;

学生以为,可以考虑借其种子,但必须在当年偿还,特殊情况下可延缓到次年。

其三,丁税不能少于一千五百文,否则免谈。至于扩大学堂免费入学一事,扩大学堂当然可以,朝廷也是此意。

至于免费,可以承诺一定的期限免除书费和笔墨纸砚的费用,比如说三年五年,其他费用自理。

书费与笔墨纸砚费用,可以进行募捐,找一些大户与商人,捐出些许笔墨纸砚的费用,想来应该不难!实在不行,可以单独向朝廷汇报此事。

还有,方县尉可以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同意了此方案,鄙人还可免费提供一项农具技术。此项技术一推广,他们的农作物每年增加一两成不成问题!”

李丰说完,韦师和方吉二人连连点点头,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不过对于李丰要提供何种农具技术,二人很想知道。

李丰说道:“那部奇之书上有一种新式的铧犁制作,此铧犁采用曲辕,小巧灵活,耕地深度可调,只需一头牛就可耕地,比之现在的铧犁,强上若干倍!”

啊?新铧犁?强上若干倍?

二人一听非常吃惊,这可是了不起的技术!

韦师说道:“李郎,不知能否将此辕的模样画出来,让我二人观摩一二?”

“好,学生马上就画出来,让韦公与方县尉看看!”李丰说道。

随即他找来纸笔,开始勾勒新的铧犁。后世的铧犁现在农村都还在使用,作为这山城农村长大的李丰来说,自然轻而易举的就画了出来。

画完之后,李丰又给他儿子做了详细的讲解:“韦公、方县尉,请看,这铧犁由于采用了曲辕,因此,这栓绳子的着力点几乎挨着地面,如此一来,牛耕地之时就更加省力!

因为先前的着力点起码要高出两尺,那可费力多了,因此需要两头牛耕地。

还有,二位请看,这拴绳子的地方,有一个圆盘,如此的设计,就是个牛在转弯的时候非常简便。”

李丰介绍完之后,二人都赞叹这是一个神奇的设计,说了一通令李丰听得耳朵长茧子的恭维话。

最后韦师才又说道:“方县尉,就如此办,态度一定要强硬一些,以争取主动!”

“唯!”

……

接下来的谈判非常顺利,免税期定为三年,第四年减半征收,第五年恢复正常。其余倒是和李丰的建议一模一样。

会谈完以后,双方签字画押,各执的一份文书。

李丰心想,当初宇文融解决流民问题,免税五年,每丁一千二百文,本地落户。

自己的条件比他还苛刻一些,当然,如果算上让他们在此地当工人,而且又给他们提供了新铧犁技术,对于这些流民来说,比宇文融的方案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