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哦?你那新铧犁是否也来自于那本奇书?”

“确实如此!”

“那本书有多厚,有多少卷?”李世民突然又问。

李丰一听,心想,怀疑我?哪这么容易!

他回答道:“启禀陛下,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书的厚度与现在学堂所用的《论语》一般无二。上卷是讲述农作物种植;中卷是讲述纺织与酿造;下卷是讲述五金陶器等等……”

李世民经过一连番的追问,李丰丝毫没有慌乱,回答得严丝合缝,毫无漏洞。

诸位宰相也没有听出什么毛病,都以为是真正的西域外来技术。

之所以他们并不感到意外,这是由于当时从西域引进的技术很多:各种香料、各种高档的琉璃器(透明玻璃)等。

李世民问完之后,终于露出了笑容,说道:“不错,你倒是诚实!那书上的东西你还记得多少?可否把那本书再编出来?”

编书?这倒是有些难度,因为,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言,只知道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需要在自己的指导下,由熟悉相关专业的人员编纂才行。

他想,古代编书的时间都很长,一般一部书要十年八年,到那个时候,李世民多半都死掉了!

再说,自己还没有利用与展示的秘技,如何能够轻易泄露给他们?这可是自己上位的法宝!

想到这里他说道:“陛下,这一部天工开物,微臣只记得五六成,其他的略微有些印象。

若要重新编撰出来,需要组织一些人手,最好是能有一些创新,比如把现在民间所使用的一些新技术融合进去,以成百年之功。因此,这时间可怕会长一些,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嗯!有理!诸位相公,不知你等还有何要问?”李世民说道。

这时房玄龄说道:“李郎,你的那胆水铜技术,可靠性有多高?能否有六七成?”

他比较关心今年的铜产量,这与大唐的财政息息相关。

李丰一听,搞什么?难道你们还没有派人出去处理此事?效率也太低了吧?想到这里他回答道:

“禀告方相公,此法有十成把握!不仅如此,很多有铜矿之处,都会有银铅,卑职以为,应该速派人去该处,在古代的矿冶之地,新开矿山,建立冶监。不出几年,铜、银、铅、锡等产量必定大增。”

房玄龄一听,居然有十成把握?那就好,相信当着皇帝的面,他也不敢随便说假话。想到这里他对李世民说道:

“陛下,先前曾经派人去饶州考察,不过显然力度不够。既然李郎说有十成把握,为了尽快提高铜产量,臣建议,再派工部虞部司郎中李道裕带队前往饶州,尽快把冶监、铸钱监建立起来。”

李世民点点头:“准!你等还有何问题?”

他又转头问其他的人,这时,少府监王监说道:“李郎,据欧阳公说,李郎的冶金技术的确不同凡响,如李郎有时间,还请到少府监指导一二!”

李世民一听,点点头:“嗯!刘相公,今后,我这里没有事的时候,如果少府监有事相请,你就让李郎到少府监去一趟。”

刘洎:“唯!”

这时魏征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李郎虽然有奇才,不过都是些工农之学,治国安民,还是要靠经学为本!

李郎年幼,微臣以为其虽然出仕,然其还是应该趁现在年少之时多学习经学,以便培养其政事能力。

鉴于上述原因,微臣建议,在门下省给李郎找位师傅带一带,一边读书,一边参与些政事,此乃培养人才之道也。”

李世民一听,觉得魏征的话有道理,他又问其他人的意见:“诸位,你等觉得魏相公之言如何?”

众人都纷纷点头称是。

刘洎说道:“这样,就让李郎在办公之余,上弘文馆旁听,任命给事中兼弘文馆掌院学士张公为其师傅,其也是大儒,当得此任。”

李世民听了刘洎的意见,点点头,开始思考。

他看见其余人都没有问的了,于是说道:“李爱卿的冶铁炼钢与那新铧犁有千秋之功,因此,朕要好好奖赏,彰其功劳,以便让天下人献治国安民之策。

朕决定封李爱卿为巴县男,食实封二百户;赐勋骑都尉;赐宅一座,赏细绫五百段,金十斤;赐马一匹,奴婢四名,赐绯鱼袋。

至于学习五经之学,朕也以为有必要。就依刘相公之见,让给事中张公为其师傅,不过,李郎学习时间可以灵活,考试不设期限。还有,爱卿先休息五日,领完赐宅与赏赐物以后,再办差也不迟!”

李丰一听,心想,皇帝的赏赐倒是有些重。现在,魏征老头在这里呢,自己可得表示谦虚一些,对皇帝的赏赐要假意“推辞”,这是古代当官的一个惯例,真正想推辞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想到这里他说道:“臣多谢陛下厚爱,臣何德何能,敢得到如此厚重的赏赐?微臣惶恐!请陛下收回旨意!”

“嗯!你倒是懂得谦让!不过,你可知道,如果立了功都不要赏赐,今后怕是立功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会畏惧人言。所以,爱卿就不要推辞了!”

李丰说道:“既然陛下如此说,微臣就愧受了!”

实际上,获得封爵非常荣耀。男爵规定食邑三百户,不过这是虚的,自己的“食实封二百户”才是真的。

唐代食实封非常困难,一般人别说食实封,就是虚封男爵都难以得到。比如不少三、四高官都没有这个虚封爵位呢!

还有,赐绯鱼袋,也是难得的赏赐。绯衣(红色)官服要散阶五品朝散大夫以上才可以穿。

自己虽然是男爵,不过散阶是从七品上,唐代官服颜色依官员散阶。

至于上弘文馆听课,这也不是正规上学,没有什么压力。

实际上,弘文馆的正规学生,也几乎没有学习压力,因为这些人都是高官之后,毕业之后就可以做官。

再者那里毕业考试与国子监相比简单的多,就是考明经与进士也更简单,当然一般人进不去。不过这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自己已没有参加常科考试的资格。

还有,在这里还可以认识不少皇族、高官子弟!对于今后自己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