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小生混大唐 > 第137章 神箭手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空中不时有雁群飞过。李丰让鲁松把弓箭递给他,自己准备要试一试。

鲁松一看,赶紧取下弓箭来,双手递给了李丰,嘴里说道:“大郎,这大雁距离地面应该有二十五丈余,风应该无太大影响!”

李丰一听,不觉心里一惊,心想,看来,这个鲁松莫非是射过大雁的?

应该是!要不他怎么如此清楚?想到这里他说道:“鲁松,要不你来试试?”

鲁松看了一眼程处默,心想,我可不合适,这里有一位将军在场呢,这不是让人家下不了台吗?

于是赶紧推脱道:“奴刚受过伤,双臂无力,这弓都拉不开,又谈何射雁?还是大郎来试试!”

李丰一听,也看了看程处默,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

这时,李丰准备要射雁,程处默发觉了,心想,怎么此人还会射雁?

要是被李丰一个文官先射下来,自己的脸往哪里搁?想到这里他抢先说道:“我再射一箭试一试!”

话音未落,他早就张弓搭箭,瞄了半天,一松手,又向天空射出一箭!

只见那箭飞入雁群之中,却从空气中穿了过去,倒是把那些大雁惊出一身冷汗。

“娘的,怎么天上的风突然变大了?可惜……”程处默独自说着话解嘲。

刘审礼自然也不肯放过这个羞辱他的机会,说道:“程将军肯定是昨夜饮酒过量,连天上的风有多大也判断不清!

看来,我等要吃上大雁之肉,只有靠李郎了,李郎昨晚没有喝酒,应该能够判断得准!”

他说话是带着暗讽,程处默也不好意思发火,心里却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把刘审礼吞了下去!

这边,李丰趁他们说话的功夫,按照鲁松的指点,张弓搭箭,瞄准后飞过来的一群雁,一松弓弦射了出去。

随着弓弦声响起,箭破空而出,飞向大雁群,一只大雁应声而落!

“好!李郎箭法真好!”

“这才是神箭!”

“今日有大雁肉吃了!”

“……”

看着从空中掉落的大雁,李丰都有些吃惊,没想到自己第一箭就射中了,真是有些侥幸,他在心中暗道。

程处默早羞得满脸通红,呆在那里什么都不说。

刘审礼见状,自然急速奔跑过来,笑道:“哎呀,原来李大郎这是真正的神箭手!了不起,莫非李郎真的是李广将军的后裔?”

“这……当然有可能,李郎可是陇西李氏的后人!”刘成说道。

李丰说道:“有些侥幸而已!”

刘审礼说道:“不然,这个若不是天赋加上十年的勤学苦练,断然箭术不会有如此高深!”

刘审礼一边说着,一边又看着一旁的程处默,心情真是爽呆了!

旁边的王方、卢绪、欧阳平等人也都出言相赞,满脸佩服的神情。

李丰回头看了看鲁松,说道:“鲁松,看来你的箭法不错!”

鲁松说道:“郎君天赋不凡,奴佩服,奴在郎君这个年纪之时,怕是还没有这等技术呢?”

李丰一听,知道他可能是故意恭维自己,也就并不放在心上。

早有士兵去几丈之外,把那只大雁提了过来,刘审礼接过以后,递给了李丰,说道:“李郎,这雁如何处理?”

“待我再射几只下来,你等中午或者晚上加一个菜!”李丰说道。

“好,多谢李郎!”刘审礼真的很高兴,又得到了大雁,还看程处默出了丑。

后续陆续有雁群飞来,接着,李丰上马,跟着又射了几支箭,倒是又有两支箭射中,成绩还算不错。

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鲁松的功劳,他在一旁指点高度和角度,使李丰受益匪浅!

他心想,看来,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若不是自己心存一丝善念,还得不到鲁松这样的射箭高手!想到这里不觉心中又有几分庆幸。

旁边,程处默呆了一会儿,平静了一下思绪之后,也过来说了几句称赞的话,随后,冷冷的盯了刘审礼一眼,心想,你居然如此讥讽我,我让你回不了京城!

……

众人休息了一会儿之后,重新上马启程,奔赴杨大才家。

路上,程处默故意说在队尾押阵,因而走的很慢,最后在野地里射着了几只兔子,带回来给了士兵们,总算挽回了一些面子。

士兵们当然是千恩万谢,对他们来说,肉是奢侈品,三五天也轮不到一顿。

他们平日里的主食,都是粟或米用陶罐煮熟成半干状,添加些盐、菜什么的一起煮,好的时候有酱吃,不过通常情况下什么都没有。

刘审礼一看,兔子?这东西在平原之中很好射的,何况,还有李丰的两只猎犬!

对,把两只猎狗带上,多打些野兔回来,现在是八月,兔子肥得很!

于是他找到李丰:“李郎,听说李郎今日就在此歇息,如果下午没事,鄙人就把猎狗借去,打些猎物回来,兄弟们改善伙食!”

李丰一听,点点头:“我正有此意,这两只狗我训练了好几个月,抓个兔子什么的当不在话下!不过记住,不可扰民,更不可伤人,否则按律处置!”

“鄙人明白!请大郎放心,鄙人还想着前程呢!”

“鲁松与你一道去,让他多熟悉一下这两条猎狗!对了,他的箭术很高的!”

“哦?那是最好不过!”

刘审礼一听,那就更好了!

……

杨大才家的房子其实是一座小型的坞堡,这种坞堡当时在北方很常见,主要是用于兵荒马乱所有的防备。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非常流行,一般主人势力非常大,最大的有私兵五六千人,就是皇帝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们。

虽然由于战乱,很多大户迁到江东(南),不过留下来的也不少,由于势力庞大,后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他们的威胁并不大,也是一味笼络他们。当时所谓的“五姓七望”,其实都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人。

杨大才是鲜卑化汉人,是六镇内迁鲜卑人,住在太原周围。

祖上曾经当过北齐司马,本人是本县的首屈一指的大户,家中良田千亩,养马千匹,还有两处铁矿与几处石炭开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