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小生混大唐 > 第156章 卓筒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和亲,这个名字很好听,不过,用女人和很多的财物去换和平,大多时候事与愿违,也没有几个成功的例子。

反倒是送去了不少的先进技术、工具,促进了人家的发展,反过来,人家还要捅你一刀,照样进攻你。

李丰从心眼儿里非常反感“和亲”两个字。

不过,李世民采纳了自己的意见,修建三受降城,这倒是个好主意,如果有时间的话,自己到时候申请和李积一起去。

……

接着,杨铸又给李丰介绍了相关情况:“延州突厥酋长阿史那骨利已经蠢蠢欲动,其部族很跨五个州,有骑兵两万余人,其势力非常庞大。

另外,原吐谷浑降户首领慕容白也极有可能向他们靠拢。他手下的骑兵有两千余人,全都英勇善战,我等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李丰一听,顿时感到压力不小。心想,这些番族的骑兵战斗力很强,目前延州的人一万人也不到,尉迟恭的3000精骑战斗力还不错,其余5000刚刚汇拢的府兵,应该不是他们骑兵的对手。

当然,主帅是尉迟恭,自己不过是监军,相对来说压力就小一些。

李丰问道:“朝廷待他们不薄的,这些人因何想造反?”

杨铸回答道:“他们想在长城以内划一块地方,让他们自己称王,这岂不是笑话?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今上从前宽宏大量,能够在长城以内收了他们,已是天大的仁慈了。

谁知这些人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提出这些无理要求,不满足就妄图造反,我看,必须得采取雷霆措施才行。”

尉迟恭也说道:“嗯,杨刺史之言正合吾意!不过,阿史那骨利勇猛无敌,也不太好对付。”

李丰仔细想了想,说道:“有理!不过还是先礼后兵为上!依照卑职的意思,还是派人再劝降一次为好,免得今上和朝中大臣说东道西。

如他们实在要走,不妨送他们一程,送些小礼物给他们,先做到仁至义尽!让他们出长城去,自生自灭也好!如果这些都不行,那就要以铁的手腕消灭他们!”

尉迟恭说道:“此事朝廷也已考虑过,已派人与他们进行和谈,不过,这些人狮子大开口,要2000匹马、10万匹绢帛、10万斛粟米、农具和其他种子若干。

这还罢了,关键是他们要住在河套地区,包括进入长城以内,也就是李郎所建议的修建三受降城的区域。

这一大片区域,目前是由阿史那思摩管理,怎可轻易让给他们?再说,即便是给了粮食、马匹、绢帛,他们有可能利用这些物质造反,历史上也有先例。”

李丰点点头:“嗯,既然这些人愚顽不灵,当然不能够太骄纵他们,那就不必要再派人和谈,应以雷霆之力将其荡平。”

尉迟恭点点头,说道:“虽然如此,我还是计划派刘长史去再去劝说一次,给他们一个最后的机会!”

最后,李丰像那些一定要注意军纪之类的话,然后,到下面巡视了一圈。

不过,这终归是一场小仗,李丰并不大放在心上,他的任务是开采和冶炼石油。

……

延州城东。

蒋鹏正在组织人安设架子。今日,李丰要介绍并推广新式凿井技术----卓筒井。

围观的人很多,有一两百人。蒋鹏虽然也是个书生出身,不过也非常爱学习,对于古代凿井技术也略知一二.

不过,李丰说他有独特的技术,钻井效率可以提高五六倍,甚至十几倍,这倒是他感到意外。

毕竟,地底下的岩石很坚硬,凿井并不容易,有时一年也就打过二三十丈,这还算进度快的。

现场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楠竹,这东西是李丰上次离开长安的时候,让人从南方运来的。

这个竹子口径很大,有一个小碗那么大,也是最大的一种竹,南方人经常将它剖为两半,做扁担使用,很好用。

看着这个楠竹,围观的人发出了阵阵疑问声:“咦?这个竹子叫什么?好大呀?”

“这竹你都不知道?这叫楠竹!蜀中很多的,上次我还带了几根回来做扁担!”

“哦?钻井难道还要用它吗?”

“那肯定是,听说,李钦差曾经阅过一本奇书,上面或许有钻井的奇术,今天我等倒要学习了!”

“……”

除了楠竹以外,钻井的“锉”也不同以往。那直径要小得多,前端也就两三寸,样式也很奇特。

彭士曹再带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工匠肖南,此人专门在本地打盐井,要说到钻井的技术,可以说无出其右。

他看着这些东西也很发懵,问陈县令:“陈明府,李钦差小小年纪,应该没有钻过井呀?这技术可靠吗?”

陈平一听,吓了一跳!心想,你如何敢质疑人家钦差李丰?

皇帝是多么英明的人?居然敢放手如此重用,肯定有奇术,怎么能够以年纪论人?

他赶紧解释道:“肖师傅,此话不要乱讲!我已经和李钦差讨论过,他的技术百分百管用!

这是他从一本奇书上学到的,听说此技术在西域以外的某国已经使用很多年!”

“西域直国?那……那也许是真的吧!反正要打一口100丈的井,小人至少要四五年。”肖南依旧半信半疑。

那边,李丰正在给王雨和几位工匠介绍如何搭架子。为了更直观,他提前画了一张图,如此一来就简便许多,即便是没读书不识字的人,也一眼就能看得懂卓筒井架子是如何安装的。

卓筒井钻井技术,开始于宋代,当时大大领先于世界。

它属于顿钻,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冲击钻。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冲击钻的原理,可能也是来源于卓筒井钻井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需要在地面上搭一个架子,架子近乎与圆形,多采用八边形、九边形等这样的多边形,便于上面缠绕绳子,和我们现在常见的钢丝绳滚筒差不多。

同时,钻井的尺寸也小了不少。过去钻的井通常都很大,一般有一尺。

这个井要小得多,与楠竹外径一样大。其基本原理是,在表土层(松土层),钻好井后,下楠竹套井,防止井垮塌,一直到地底下的坚硬基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