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总而言之,和世?死了,而图帖睦尔在重新登基后的第二年将年号改为了至顺。】

【至顺这个年号共用了三年,至顺三年八月十二日,元文宗图帖睦尔因病驾崩于上都,年二十九。】

【他的驾崩,让元朝的局势更加失控。】

【原本,在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元英宗硕德八剌的改革下,元朝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就已经日渐激化,走到了刺杀政变的地步;而泰定帝随后登基,没有进行改革,但也没有能够将已经撕裂的局面重新整合,甚至连他自身的庙号和谥号都没有保住;】

【图帖睦尔等人发动的政变,虽然也符合了一大部分武宗旧臣的心愿,但是上都和大都这两个元朝至关重要的都城的战争,对元朝本就分裂的上层又添了一把火,且此事的后续隐患虽不能说是无穷无尽,但也称得上深远无疑;】

【其后,在武宗的两个儿子之间,还发生了和世?暴亡——这么一个怎么看怎么充满了内情的事情,而图帖睦尔显然不能妥善地处理应对这些对其中内情的猜测和由此引发的朝堂变故。】

【两都战后遭籍没财产的官员贵族在百人以上,且有相当多的上都官员被削去官职不复任用,也没了后续;和世?暴亡后,蒙古贵族朝官中立刻有人“移疾不出”;更甚者,诸王、高级官员乃至西域名僧参与的“谋不轨”案接连发生,其中有不少还是以“明宗太子”为旗号。】

【在地方官员中,也有一批和世?的支持者——这些是在天历元年、和世?未曾称帝之前就打出了旗号的支持者,这些人也让图帖睦尔心怀忧虑,在复位后不断地加以处置;但这部分人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武宗旧臣,处理起来也并不是那般顺手。】

【而元朝的军队本身,在经过多年的身处中原、而非草原征伐之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战斗力早已退化。至顺元年正月,云南诸王秃坚等人改变观望态度,公开称兵。战火弥漫整个滇东北,图帖睦尔先后调四川、江浙、河南、江西、陕西、朵甘思、朵思麻等处军队,历时年余,方始平乱。】

【此外,频繁更换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后患无穷的事情。而元朝这一段时间内的帝位更迭……已经不只是频繁,更是充斥了争斗和混乱。这样一来,对朝堂、民间、整个天下的负面影响更是深重无比。】

宋朝,开宝年间。

赵德昭看了这么一段,得出了一个问题:“所以,如果当时和世?能够正式入主大都,处理上一段时间朝政,就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坐稳了皇位了?”

如果果真如此,那也怪不得图帖睦尔这么急迫,在见面后不过几天就要杀了和世?,连等到和世?到达大都这么些时间都等不及,连一块好点的遮羞布都不打算要了——是的,以赵德昭来看,和世?的暴亡理当就是图帖睦尔一系的人做的,至于动手的是不是图帖睦尔本人,而他又是否知情……那都不是重点。

赵光美也同样如此认为:“所以,和世?就是有些不够谨慎了,他身边的防备还不够严密。”不过,抛开来和世?和图帖睦尔这两个兄弟间的问题,赵光美对于元朝局势的发展还是非常乐见其成的,“不过这么些年,元朝就已经步入了此等风雨飘摇之境地,可见上苍还是眷顾于汉儿,胡人如何能够统治天下?”

像这蒙古人的元朝,他们这样靠着残忍杀戮夺得了江山,也不过是一时之事,又怎么能够长久?蒙古宗王们、高官们、僧侣们都已经不支持不忠于朝廷,纷纷举兵自立,他们的统治集团本身就已经千疮百孔,难以为继了。

“朝中已是如此,蒙古各地宗王们也已经心怀他意,那想来民间也当是早已民意沸腾,”赵匡胤当然不看好元朝,同样也不看好元朝能够出一个中兴之主,“不论后继的君王如何处理这多方问题,最好也都不过是扬汤止沸。”

换句话说,元朝,已经走在了灭亡的道路上——即使刨除掉他们已知的元朝所绵延的年限,只看元朝的现状,赵匡胤也这样认为。

出一个再好的君主,也难以挽救大局,不过是扬汤止沸,拖延一时而已。毕竟,元朝的统治根基摆在那里,基础制度也摆在那里。更何况,就元朝这样的换皇帝情况,后续的皇帝将会是什么英明之主的概率也小的可怜。

明朝,洪武年间。

看到此,朱元璋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心腹重臣们也都知道朱元璋是想起来了元末时的情景,不止朱元璋想起来了,他们这些个同样是起兵反元的人也经历过那时候,现如今也一样回想了起来——那时候的记忆,就像是已经刻入骨髓了一般,根本无法忘怀。

元朝的皇帝换人,和百姓有关系吗?本身是没有关系的,百姓们大部分时间都不怎么在乎这件事情,更甚者,偏远地区的百姓们,连现如今是哪个皇帝在皇位上都不怎么清楚。不然,也就不会有陶渊明写下的那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但是,像是元朝这样频繁且充斥着政治斗争的换皇帝,这样衍生出来的巨大后果,却是和百姓们息息相关。别的不说,皇帝频繁更换,朝廷的政令又是什么情况?令出多门,必然局势混乱,而局势混乱,放到底层,就是从宗王,到地方官员,再到下一层的小吏、地主们,一个个都在不断地压榨百姓,一层又一层地增加盘剥名义……

即使是蒙古人的朝廷,即使是元朝,如果是一个正常情况下的朝廷,是一个正常情况的皇帝,那么也能对地方宗王和官员私自盘剥的情况有些许限制——这当然不是元朝皇帝对汉人百姓心怀善念,而是他们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需要;

但是元朝这样的情况,就连这一点点的限制都已经做不到了……普通百姓只是想要活着,即使是元朝这样的异族王朝,他们也只是想要活着,可是这一点也只能是奢望。

再有,像是图帖睦尔在位时期,这样蒙古宗王、贵族、高官们参与反叛,确实是动摇了元朝的根基不假,但是他们如何能够获得反叛的资源?不正是通过自己名下的土地上的平民百姓吗?

——云南王叛乱,元朝调集多路兵马,历时年余,方始平乱。在这样一段时间中,云南宗王筹措人手和粮草、朝廷筹措人手和粮草,筹措的粮草从哪里来?作战又用了年余、显然这些地方的耕种无法继续……这些地方残余的百姓又当如何?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看着神迹中元朝贵族们各个蠢蠢欲动,大量人员都想要在权力更迭中分一杯羹,没有权力更迭就制造一个权力更迭……却是想到了另一些人。

他冷笑出声:“元朝,连蒙古人自己都不愿意支持的朝廷,如何能够继续下去?”——他话中的这个“蒙古人自己”,指的并非是这些力图掀起政治波澜的贵族们,而是底层的蒙古平民。

他当年尚未登基,还是燕王的时候,身边就有着蒙古士卒和将领,也对他们在元朝的情况有所了解,后来他还在史书中找寻过这方面的记载。在元朝的时候,蒙古平民举兵造反的可不在少数。

【图帖睦尔驾崩了,那么接下来登上皇位的会是:甲.图帖睦尔的嫡次子,孛儿只斤·燕帖古思

乙.和世?长子,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丙.和世?次子,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元朝,至元年间。

忽必烈本人还沉浸在神迹的上一部分内容中,迟迟没有脱离出来。

在知道大元二十余年间换了八任皇帝后,作为建立元朝、一辈子都在与政治和蒙古贵族们打交道的忽必烈就已经推断出了后果,而后续神迹讲述的皇位更迭的具体情形,则是让他将对于后果的严重性判断不断加重。

本来换皇帝过于频繁,后果就已经可想而知;而大元换皇帝的经过,又大多是这样的不体面,所造成的的动荡和影响必然会更深……

但是,总体而言,忽必烈发现,自己想的还是太好了——他确实没有预料到图帖睦尔登基之后,大元的情况会变得如此恶劣,更在于,大元军队的战斗力下滑这样严重……

过了半晌,他才把目光投向了新出现的选项中。而这一看,让他原本就已经凉透了的心更凉了。

继承皇位的三个人选,一个是图帖睦尔的儿子,还不是长子,剩下两个都是和世?的儿子……这是怎么说?皇位传承又得来上几次斗争才行?父辈中出了那样的乱子,结果到了子辈还没有结束,还得再来纠缠上几次?

他痛苦闭目。而且,已知图帖睦尔驾崩的时候,是二十九岁,和世?暴亡的年龄是三十岁,两人相差了也就是四岁左右;而他们两人都是这样的年岁死的,他们俩各自的儿子,现如今又能有多大?

如果是图帖睦尔的儿子,那么必然逃不过一个幼帝的结果——作为幼帝,如何能够统领朝局,治理天下?特别是,大元还已经走到了这样的风雨飘摇的局面,若是幼帝登基,地方上必然混乱加剧;

如果是和世?的儿子,那同样也是一个幼帝——如果是他的长子,可能能有个十岁多点,但这同样也是幼帝。况且,和世?的儿子登基,必然会在朝中引动又一轮的血雨腥风、朝堂清洗,这对于大元而言也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但,对于这三个人选,忽必烈也判断不出来哪一项是正确的。因此……

【甲】

【选项错误】

嗯?居然不是图帖睦尔的儿子登基?是朝中又出了什么大变故?

【乙】

【选项错误】

……也不是和世?的长子,这是有人想要扶持一个幼主,以便自己独揽大权?

【丙】

大蒙古国,太祖年间。

一直以来都存在于成吉思汗心中,但却并不十分明晰的忧虑,在彩蛋中被彻底明确了。

那就是,大蒙古国,蒙古勇士们,他的子孙后代们,在征战之后,该如何适应在中原地区的生活呢?

——成吉思汗并不怀疑日后的大蒙古国可以将疆域扩展至整个中原、延展到遥远的西方,但是,在中原这样的农耕地带上,蒙古应当如何适应和应对是一个关键问题。

蒙古一直都在草原上生活和战斗,在之前也并没有建立过这样的帝国,自然也没有什么适合在中原地区的国家所用的制度,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是,又不是完全的从零开始。

到底,蒙古是有着自己本身的传统制度和习惯法的,这就称不上完全的从零开始,而有了基础的东西,想要进行全新的改动,就相当困难;但是他们又没有任何合适的先例可供借鉴,这自然也就是从零开始。

而这数代的帝位更迭,成吉思汗只能说是明确了一件事:先前存在他心中若有若无的担忧,果然成真了,还是一种极为惨烈的方式。

他的子孙后代们,大蒙古国,显然在适应中原地区的生活这件事情上,做的并不好。

“我的子孙们将穿绣金的衣,食佳肴,乘骏马,拥美妇,而不想这些享受是什么人给他们的。”他在一众贵族的静默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下一任的皇帝,是和世?的次子,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这个决议,或者说这个决议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图帖睦尔的决定——他临终前向皇后表示,自己的继任之君,应当是兄长和世?的儿子。】

【皇后卜答失里执行了图帖睦尔的这个遗命,在燕帖木儿想要继续把持朝政,因而建议她立自己的儿子、图帖睦尔的次子孛儿只斤·燕帖古思为帝时,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立和世?的儿子。】

【有图帖睦尔的遗命在前,燕帖木儿显然不能直接否决卜答失里皇后的这个决定。但是和世?有两个儿子,立哪个,也应当做一番选择。】

【和世?的两个儿子,长子妥懽帖睦尔,生于延佑七年,图帖睦尔驾崩时,他十二岁,但是现如今,他身在广西静江(桂林);和世?的次子懿璘质班,生于泰定三年,图帖睦尔驾崩时,他不过七岁,但是他此时身在京中,且受封鄜王。】

【这两个人选,燕帖木儿当然更青睐和世?的次子懿璘质班。别的不说,这个年龄就是他想要继续独揽大权的一大妙处;况且,从地理位置上讲,懿璘质班身在京中,而妥懽帖睦尔远在广西,就足以当做是一个理由。】

【再者,关于和世?的长子妥懽帖睦尔,他的身上还背着一桩判决:在居于广西之前,妥懽帖睦尔其实是被拘于高丽大青岛,但是在至顺二年,有人密奏图帖睦尔,声称辽阳与高丽要奉妥懽帖睦尔造反,因此,图帖睦尔将妥懽帖睦尔移到了广西,同时,他还干了一件事情:

昭告天下,声称妥懽帖睦尔并不是元明宗和世?的亲生儿子。】

————

————

元朝的蒙古贵族和普通蒙古人几乎快成为两个生物了……同时,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不算人的蒙古奴隶(驱口),普通蒙古自由人也随时可能变成奴隶。而以蒙古从草原上带下来的奴隶传统,奴隶的待遇那可是……

当然,这不是说其他民族没有奴隶了啊,其他民族也有许多沦为奴隶的;四等人的区别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