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碧妃说:“殿下,臣妾是这样想的,如果这话是别人说的,倒也罢了,但出自赵公子之口,殿下或许还需斟酌。
并非他说的有道理,而是我们要做出一个姿态,让赵公子明白陛下非常重视他的建议。您不是常说,他是大宋的杰出人物,幸子伯爵和吴统帅对他如此尊敬,殿下也一再强调要对赵公子礼敬有加,不可惹恼了他。
如今赵公子当众建议调兵,您表面上虽说他有道理,实际上却无动静,若让他知道了,恐怕会认为国王并不真的重视他,而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岂不是与殿下之前的交代相悖?”
国王一听,连连点头,如梦初醒:“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爱妃,你真是我的贤内助,提醒了我这么重要的事。没错,我刚才答应了,却没行动,换位思考,若我是赵公子,也会很生气。我这就派人去调兵,而且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让赵公子知道我非常重视他的意见。”
说完,他便走出帐篷,在外大声下令,让人立刻起草文书,紧急调兵。
这一次,他没有再派遣武将,而是指派了兵部的两名文官前往调兵。在这次征召军队的圣旨中,他明确列出了征召的人数及抽调军队的具体来源,决定从邻近的宿州和扬州调兵,以便以最快速度抵达牛峰山,尽管如此,最快也需等到半个月之后。
在派遣调兵人员之后,他还特意去找赵公子闲聊,似乎不经意间透露了这一消息。实际上,他在帐篷前大声布置派兵事宜,根本无需他人向赵桓禀报,赵桓自己便能远远听到。
赵桓不禁感到诧异,这位国王竟然没有阳奉阴违,而是真的开始调兵,这与他一贯的性格似乎不符,显然是有人暗中提点了他。这样也好,赵桓确实有意提醒国王尽快调兵,因为目前的兵力显然不足,何况领兵的还是三位无能之辈。
高丽真正能征善战的将军却被当作普通士兵使用,若这样的配置也能取胜,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要知道,对方已连胜两场,且兵力远超他们,即便对方是一群女流,但这些人已被教主洗脑。被洗脑后的教众所展现出的执行力极为恐怖,她们的战斗力也会因此成倍提升。因此,绝不能轻视这几万被洗脑的女教众,必须将她们视作劲敌对待。
然而,国王在这方面的应对远远不够,因此他们很可能失败。赵桓已不愿再看一边倒的屠杀,他希望看到实力相当的较量。这并非因为西奈子之前的威胁,而是他来此本就想观赏一场龙虎斗,当然,这只虎应是只母老虎。如今老虎过于强大,而龙却如潜龙在渊,难以相斗。
因此,必须促使国王调派军队,这也是赵桓来高丽的目的之一:除了看热闹,更要借机进一步削弱高丽的军事实力,为将来一统天下扫清障碍。与其让大宋军队出手,不如让他们自行消耗。
所以,若此次赵桓的建议未被国王采纳,赵桓也断定他们在遭受重创甚至再次全军覆没后,国王会意识到这帮娘子军并非易与之辈,从而真正动用全国之力应对。如此一来,高丽将陷入战争泥潭,这正是赵桓所期望的,也是他不遗余力煽风点火的原因。
现在,国王已提前觉醒并派人调兵,这样更好,能更快地认清现实。因此,赵桓微笑着称赞道:“国王此举定不会后悔,因为您很快便会发现这个决定是多么英明。”
然而,国王却颇为不悦,仿佛又听到赵桓对他的出兵不看好,甚至带有诅咒之意,于是闷闷不乐地返回帐篷。
然而,接下来的事态发展让国王意识到忽视赵桓的建议有多么可笑,因为赵桓的预言很快便得到验证。
他们派出的军队迅速陷入敌人包围,惨遭大败,损失过半。
原因很简单,尽管他们制定的作战计划看似合理,但该计划是基于郑忠夫等人领兵情况下制定的。也就是说,作战计划的执行主体本应是他们自己,由他们担任军队统帅领兵作战。
然而,计划获批准后,执行者却换成了三位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这些人不仅不懂军事,还胡乱指挥,尤其是那位史馆编修,这位老资格一心想证明自己老当益壮,且固执己见,听不进任何建议。
假如他们严格按照郑忠夫等三位武将制定的作战计划执行,虽然未必能取得最终胜利,但绝不会如此惨败,甚至还有可能在某些战斗中赢得一两场胜利。
遗憾的是,尽管他们拥有一个相对可靠的作战计划,却未遵照执行,反而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误解胡乱指挥。在郑忠夫等人多次发出警告后,他们依然置若罔闻,甚至将三位武将痛骂一顿,险些施以鞭刑,迫使三位武将不得不保持沉默。
结果,他们贸然闯入敌人的包围圈,再次被迫突围。幸运的是,这次那位老编修在战斗一开始便英勇阵亡,被乱箭射死,因为他勇敢地冲在最前面。
于是,军队的指挥权转交到两位副统帅手中。按理说,正三品的礼部判书职位更高,应由他来执掌指挥权。
然而,他吓得魂飞魄散,幸亏老编修让他留守中军,未上前线,才得以幸存。当他亲眼目睹老编修布满箭矢的尸体时,惊恐万分,几乎丧失了指挥能力。
于是,军队的指挥权最终落入侍御史手中。这次,侍御史总算表现出了一丝明智,想起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一道理。
他将郑忠夫等三人召来,让他们带领部队突围。郑忠夫三人立即调兵遣将,亲自率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
最终,他们成功冲出敌军包围圈,顺利撤退。
此役中,一万人马损失了六千,剩余四千得以撤回兵营。老编修的尸体也被运回。当国王得知军队再次惨败,损失过半时,愤怒至极,差点吐血。
此时,兵马已折损大半,再发动主动进攻,兵力不足,仅能勉强自保。至此,国王终于意识到,他此前采纳赵桓的及早调兵决策是多么明智。因为那已是十天前的事,如今战事已过十天,援军应即将抵达。
一旦援军抵达,他便能全力反扑,趁敌人尚未尽享胜利喜悦之际,复仇的利剑将挥向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