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 第3155章 赵公子和宋军要走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55章 赵公子和宋军要走了

国王问道:“援兵预计还需五天才能抵达,这五天内,敌人是否会发动进攻,我们该如何防守以确保安全,是进是退?两位谈谈你们的看法。”

宰相低头不语,似乎在沉思。

侍御史看了看他,见对方不愿先开口,便主动发言:“那臣就斗胆抛砖引玉,谈谈我的看法。虽然重文轻武是我高丽的国策,军队不宜交予心怀野心的武将,这一点我完全赞同。

但当前形势危急,我们被敌军重重包围,三次大战皆告失利,我一直在思索失利的原因,会不会在指挥上……”

话至此处,他察觉气氛有些不对,因为他一直在观察国王的表情,发现国王已失去笑容,便意识到接下来的话不宜再说。因为他的结论是将军队交由武将指挥,而他的言辞已透露出这一倾向。

见国王脸色不悦,他迅速转变话题,说道:

“当然,我们的失利都是因武将从中作梗,每次失败都有武将在背后搞鬼。因此,我认为下一次作战绝不能再让武将参与,哪怕率领一兵一卒也不行,必须将他们这些害群之马彻底清除出军队,禁止他们再插手军务。

军中各级高级将领也应由文官替换,由文官具体负责指挥作战。”

听到这番话,国王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说道:“你这个主意倒是新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很有创意,可以考虑。”

在以往,领兵作战究竟是文臣还是武将担任,基本停留在探讨最高指挥官应由武官还是文官来担任的层面。

然而,现在这位侍御史竟然提出,连军队的高级将领也应替换为文官,这是国王未曾料到的。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提议有趣且合理,便转头看向宰相,问道:“你觉得这样做如何?”

宰相察觉到国王对这一提议颇为赞赏,深知只要国王喜欢,便是必须坚决支持的,这是基本原则。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双手赞成,说道:“其实我早有此想法,只是侍御史抢先一步提出,我完全赞同。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未能彻底贯彻重文轻武的策略。假如我们执行得更坚决,将军队中的高级甚至部分中级军官全部替换为文官,由他们指挥,我相信必能更充分发挥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文官相较于武官,更为睿智、谨慎,能担当重任,因此陛下无需犹豫,立即让文官取代中高级将领,并由文官负责操练军队。

如此一来,陛下将发现这一更换将为我们的军队带来显着的战斗力提升,陛下亦可高枕无忧。”

这番话点明了关键:为何要重文轻武?不正是为了避免武将割据、拥兵自重吗?文官在这方面的风险则小得多。

于是,国王当即决断,说道:“这可以尝试一下。”他对侍御史指示道:“这件事由你具体负责,将置换名单报给我,我们三人再共同研究,最终敲定此事。”

除了将中高级将领全部替换为文官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

一提及这个现实问题,宰相再次陷入沉默,侍御史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抛砖引玉:

“臣以为,在我大军尚未抵达之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大宋,借助大宋的军队为我们保驾护航。只要有大宋的军队在,敌人便不敢轻举妄动。”

国王点头,但仍有几分担忧:“然而,大宋的军队在牛峰山仅两千人,再加上赵公子的个人侍卫,总计也不过四千人。加上我们剩余的四千人,总兵力仅八千人,与敌人相比仍差距悬殊。若敌人倾巢而出,我们该如何应对?”

侍御史摇头道:“应不至于此。若敌人有意包围我们,早就出兵了。至今未动,只能说明他们确实不愿与大宋交战。因此,只要大宋和赵公子的军队在,我们便无需过于担忧。”

话音未落,一名侍卫急匆匆闯入禀报:“启禀殿下,大事不妙!”

国王脸色一沉,怒道:“有何惊慌之事,速速道来!”

“宋军和赵公子他们已开始拔营,准备撤离牛峰山。”

国王大惊失色,此时宋军和赵公子撤离,无异于釜底抽薪。一旦他们离开,自己将失去依靠,而三元道的娘子军便再无顾忌。

若她们发起疯狂进攻,区区四千人根本无法抵挡。如今娘子军之所以不敢进攻,正是忌惮大宋。若依仗不再,他们将完全暴露于敌人刀锋之下。

国王急声问道:“究竟发生了何事?为何大宋和赵公子不辞而别?”

侍御史则问道:“他们人呢?已经走了吗?”

国王径直冲出帐篷,因侍御史的话提醒了他,与其追问原因,不如先拦下人,再弄清究竟。国王冲出帐篷,宰相和侍御史紧随其后,赶到兵营外,远远便见赵桓那边的兵营人声鼎沸,似在准备撤离。

他急忙吩咐备马,随后骑马带着宰相和侍御史匆匆赶至宋军兵营前,正见赵桓、吴魁在一众侍卫护卫下准备上马离开,幸子和花子也面露阴沉。

接着,他又见爱妃穆碧妃正在哭泣,似在解释和争取什么。另一边,一大群人正指手画脚地冲着赵桓他们大声叫嚷,领头者正是太后和王后。

见这两人出现在大宋兵营,且态度嚣张,国王无需多想,便大致明白发生了何事,多半是太后和王后前来叫嚣,气走了赵公子和宋军。

国王的猜测没错。

时间回溯至半天前。

在国王忙于处理战败事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同时,国王和王后却再次看到了机会。——国王再次忙碌,也就无暇顾及穆碧妃。

她们一直等待这个时机,终于如愿以偿。两人得知国王外出不在大帐,立刻带着随从,气势汹汹地闯入国王的大帐,意图直接抓捕穆碧妃,并找个借口将她除掉。届时,即使国王得知后大发雷霆,也已无力回天。

她们二人并不担心国王会对她们采取严厉措施。以国王的性格,最多不过是抱着穆碧妃的尸体痛哭一场,但绝不会因此真正为难太后和王后。

然而,她们却扑了个空,因为穆碧妃已经从后门离开了帐篷,去向不明。

原来,穆碧妃在吃过一次亏后变得聪明了。她意识到太后和王后绝不会放过她,必定会利用各种机会对她下手。只要国王不在身边,她的处境就极为危险。

这次,国王突然接到消息,急匆匆地离开,尽管没有告知她,穆碧妃也猜到肯定是军队出了问题,战败的消息尚未传来。从国王凝重甚至带着恼怒的表情,她推测国王有极为重要的事要处理,这样一来,恐怕无暇顾及她。

此时,太后和王后最有可能对她下手,因此她立刻安排人监视她们。一旦她们有所行动,她便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果不其然,监视的人急匆匆来报,说太后和王后带着人杀气腾腾地朝他们的帐篷赶来。穆碧妃无需核实,便知她们是冲自己而来。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带着随从从后门离开兵营,匆匆赶往赵桓所在的宋军兵营。

由于她之前曾在此居住,并已得到许可,可以随时进入,因此她未遇任何阻拦,顺利进入兵营,找到了幸子和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