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265章 哭庙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顺治十八年,江南的烟雨之地,苏州城上空笼罩着一团不祥的阴霾。这一年,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哭庙奇案”,幕后黑手竟是一位名叫任维初的官员。

任维初,这位来自山西石楼县的贡生,摇身一变,成了吴县的县令。别看他平日里文质彬彬,一副学者模样,可实际上,他却是个心狠手辣、贪婪无度的酷吏。上任之初,他便像只饿狼一样盯着百姓的钱袋子,催收钱粮时手段狠辣,动辄严刑拷打,连一名无辜的乡民都未能幸免,被他活活打死。这还不算,任维初还胆大包天,竟然监守自盗,把常平仓的粮食换成了白花花的银子,塞进了自己的腰包。

任维初的所作所为,在苏州城里激起了千层浪。那些平日里饱读诗书的秀才们,可坐不住了。他们决定联手搞一场别开生面的“哭庙”活动,给这位县令大人一点颜色看看。

说到“哭庙”,这可是苏州城里的一大特色。这地方经济发达,文风昌盛,秀才们大多出身名门望族,有着不俗的社会地位。一旦官府做了什么不法不义的事,他们就会聚集在文庙里,手持《卷堂文》,向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哭诉,以此号召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伸张正义,惩治恶官。

这不,任维初的所作所为就成了秀才们哭诉的绝佳素材。他们纷纷表示,要借助“哭庙”这一古老的传统,让任维初这个贪官污吏无所遁形,还苏州一个朗朗乾坤!

在明朝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苏州的秀才们可不仅仅是吟诗作对的书生,他们背后站着的是一群不容小觑的士绅力量。所以,当地官府对秀才们的“哭庙”活动总是格外重视,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毛了这些文化大佬。

话说二月四日那天,苏州的两位才子薛尔张和丁子伟,竟然从文庙管理人员那里借来了钥匙,打开了文庙的大门,站在孔子画像前就开始了一出“哭戏”。这动静可不小,很快就吸引了100多名读书人前来围观,他们鸣钟击鼓,声势浩大,简直比过年还热闹。没多久,队伍就壮大到了1000多人。这群人浩浩荡荡地冲向江苏巡抚衙门,要求见巡抚大人朱国治,还跪着呈上了一份揭帖。

这份揭帖可不是普通的告状信,而是出自大文豪金圣叹之手,题目就叫《哭庙文》。在这篇文章里,金圣叹火力全开,把任维初骂得狗血淋头。他说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坏千百年来的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还说他“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金圣叹还感叹说:“读书之人,食国家之俸禄,本该以四维八德为榜样,没想到竟出了任维初这样的衣冠禽兽,真是生员之耻,宗师无光。”在金圣叹的笔下,任维初简直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可是江苏巡抚朱国治听了这些读书人的哭诉后,并没有产生什么同情心理,反而火冒三丈。毕竟任维初是他的得力干将,深受他的赏识和信任。这些秀才们痛骂任维初,岂不是在打他的脸?就算不是故意针对他,也犯了“打狗不看主人”的大忌。于是朱国治当即下令,派兵将1000多名读书人驱散,还拘捕了5名带头的秀才。更离谱的是,他居然把没有在场的金圣叹列为首犯,连同其他十几个人一起抓了起来。

金圣叹之所以被牵连进来,除了写了那篇《哭庙文》外,还因为他平时就喜欢抨击官府、看不起官员,在官府眼里就是个“刺头”。朱国治这次当然要趁机把他也给收拾了。

就这样,一场原本只是秀才们发泄情绪的“哭庙”活动,最后竟然演变成了一桩轰动一时的“苏州哭庙案”。

在明朝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朱国治这个人物犹如一颗黑暗中的陨石,悄然坠落,掀起了轩然大波。他全权接手了轰动一时的“哭庙案”,给那些参与哭庙的秀才们定下的第一个罪名,竟是“震惊先帝之灵”!

这话说来也是有趣,就在哭庙案发生的前几天,顺治皇帝驾崩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整个苏州城陷入了哀痛之中。朱国治在巡抚衙门设下灵堂,痛哭流涕,好似真的痛失了一位亲人。然而,当他听说秀才们竟然在文庙里为任维初那等贪官哭诉时,他心中的怒火便如火山般爆发。

“这些秀才,真是胆大包天!”朱国治咬牙切齿,他怎么能容忍这些人在国丧期间,如此“大不敬”地挑衅朝廷的威严?“大不敬”这个罪名,在古代可是能要人命的重罪,他自然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将这些秀才一网打尽。

于是,朱国治开始大肆诬告哭庙的秀才们,说他们“抗打朝廷命官”“匿名揭帖”“聚众倡乱”“抗纳钱粮”。他甚至还亲自上书康熙皇帝,请求皇帝大人“大彰乾断,严加法处施行”。

朝廷派来会审的官员们,在朱国治的威逼利诱下,竟然真的将18名秀才以“抗粮谋反叛逆罪”的罪名处斩。这18人,都是苏州城里的才子佳人,如今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其中,金圣叹等8人更是被抄家灭门,家破人亡。

行刑的日子定在了七月十三日未时,然而朱国治却急不可耐。当巳时的钟声刚刚敲响,他便迫不及待地命令行刑:“炮声一震,百二十一人皆毕命。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这场血腥的屠杀,让苏州城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然而,朱国治却似乎对此毫不在意,他嘴角挂着一丝冷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飞黄腾达的未来。然而,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场“哭庙案”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让他永远无法洗清自己的罪行。

在朱国治那层厚厚的保护伞下,哭庙案的罪魁祸首任维初竟然奇迹般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被无罪释放,甚至官复原职。这可真是“猫哭耗子假慈悲”,朱国治这一手玩得真是炉火纯青。但俗话说得好,“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任维初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第二年,朱国治因家中突遭变故,他的父亲离世,他不得不悄悄辞官回家,准备安享晚年。可谁知,这“人走茶凉”的戏码在朱国治身上上演得尤为惨烈。朝廷得知他的行径后,毫不留情地革除了他的官职,将江苏巡抚的重任交给了韩世琦。

韩世琦这位新任巡抚可不是个吃素的,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任维初的罪行。这任维初,在苏州可是臭名昭着,民愤极大。韩世琦一查之下,发现任维初的罪行罄竹难书,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污吏。

于是,韩世琦果断出手,找了个合适的借口,将任维初押往南京三山街斩首示众。任维初被押上刑场那天,苏州的老百姓们可算是等来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们不顾路途遥远,纷纷涌向南京三山街,围观这场大快人心的处决。

刑场上,任维初被五花大绑,跪在行刑台前。他那张平日里嚣张跋扈的脸,此刻已经吓得惨白如纸。随着刽子手一声令下,刀光一闪,任维初的头颅便滚落在地。围观的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高呼“大快人心”!这场哭庙案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