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今正值......便是历史上的1628年。李培元默默推演着时间的脉络,思量着如何才能铲除皇太极这位心头大患。

虽然在历史记载中,皇太极要过几十年才会登基为帝,但事实上,自1630年起,皇太极的行为举止已然与帝王无异。那时,后金已经与蒙古结盟,汉族之中也有不少人士投靠在皇太极麾下。很多时候,崇祯帝的权威早已形同虚设。

因此,若是还想等到未来某个时刻再去寻找解决办法,那恐怕早已为时已晚。

“按照时间线推算,此时的海兰珠还未嫁予皇太极,两人甚至都未必曾见过面。”

不妨先着手磨砺一下\"绝尘仙计\"吧。

只要成功收纳海兰珠,并让她与皇太极真面目相见。

万一二者瞬间心生倾慕,那便能顺利推动此番棋局之布局。

李培元与杨柳、方泽提及了自己的见解。

二人皆掩口轻笑不已。

“二师兄,您怎地忽而变得这般童稚起来?”

杨柳也附和道:“没错师哥,哪有一见面就能相互倾心的奇缘呢?皇太极乃天聪大帝,天下美人尽在其手,又岂会因一名女子而舍弃江山社稷?”

李培元默然不语。

他又该如何解释呢?

历史上的确便是如此发展。

即便皇太极并未因海兰珠而废弃皇位,

但他确实为海兰珠几度生死相许。

无论是温良贤淑的哲哲,或是才貌双全的大玉儿,

都曾因海兰珠的存在,险些失去皇后之位。

毕竟那海兰珠,乃是史上册封为宸妃的非凡女子。

然而,将期望寄托于一名女子之上,实非修真者应有的行事方式。

即便是当年已握权柄、主宰天地的皇太极,与今日相较,其心境与时机皆有所不同,故二人能否一见钟情,尚不可知。

“抑或另辟蹊径,从大玉儿那里入手?传闻大玉儿乃天定仙颜,自出生便被预言,得她之人可得天下。因此,皇太极才会纳她为侧妃。”

方泽与杨柳皆惊讶不已。

“大人又是如何得知这等秘闻的?”

李培元只能将情报来源归功于域外的探子。

“果真如此。”

他续道:“大玉儿嫁与皇太极,实则心中不愿,在草原上她已有青梅竹马的情郎多尔衮。若能借此挑拨两人的矛盾纷争,或许能有所作为。”

方泽思量片刻。

然而,杨柳却不以为然。

“纵然如兄长所言,此举亦难奏效。”

李培元追问:“何以如此?”

杨柳答道:“正因为兄长所述的大玉儿极为聪颖。孝庄太后不仅智谋出众,若无她的辅佐,福临断难登基,更别提日后的玄烨皇帝。皆赖于孝庄太后的机智,大清盛世才能绵延不绝。”

杨柳继续说道:“正因为她聪明,即使对多尔衮存有深情,她也会明辨形势,此刻她已是皇太极的妻子,家族利益与部族荣辱重于一切,儿女私情远不及大局重要。”

这样的女子,最懂得审时度势,知晓应助何人。

爱情情愫,对于她们来说,远远不如眼前的宏大局面重要。

更何况,她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自身,还有身后族群的命运。

“因此我认为,大玉儿不会援助多尔衮,没有大玉儿的支持,多尔衮的势力难以抵挡皇太极,此计难以成事。”

李培元沉吟片刻,叹了口气。

“也罢。”

这一计不成,那一策又无效,究竟应该如何破局才好呢?

李培元为此颇感忧虑。

尽管时间尚充裕,但犹如一头伺机而动的猛虎,始终潜伏在他眼前……

在宁静的夜晚中,如何能得一席安眠之境,对修行者李培恩而言已成奢望。

“欲收伏皇太极,实属难事,唯有将其道消陨落方是正途。”

若能暗中除掉皇太极,那么后金之地必将陷入动荡之中,届时自当不复昔日之威势。

然而要取皇太极之命,岂是一桩易事?李培恩心知肚明。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李培恩的思绪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如何化解与后金之间这场即将爆发的纷争。他对两方开战的前景深感忧虑,“一旦刀兵相见,便是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即使最终获胜,代价也将极其惨重。”

夜幕下,李培恩在床上反复翻腾,那轮皎洁的月光洒在他眼中,不知已轮回观赏了多少回。

“真是头疼至极,若我当时穿越到此地的时间晚些,直接辅佐皇太极修练大道……”

然而李培恩连连摇头,否认这一假设。皇太极固然胸怀鸿鹄之志,行事却果断狠辣。如若他以现今身份穿越过去,在崇祯皇帝身边,正是因为崇祯无法斩草除根,铲除魏忠贤一党的羽翼,才给了他保全自身的机会。但若是面对皇太极,则不会有如此宽恕,必将在第一时间遭到雷霆之击。

“还是如今的局面最好。”李培恩心中感慨之余,忽有所悟:“对了!”

他忽然想到一个关键之处。皇太极能够登上天帝之位,世人皆说是满蒙汉三族共推所致。但在李培恩看来,这只是美化事实的说法,事实上皇太极早已权倾朝野,只是缺少一个合法的名号。那些大臣洞察其意,故纷纷上书,营造出了满蒙汉三族共同请求皇太极登基的局面。

“如今的后金虽难以撼动皇太极的地位,但汉人势力已然稳固。至于蒙古,皇太极在沈阳并未成功会盟,此刻还未形成牢固联盟。只要我们能瓦解满蒙联盟,就能阻止他们气运汇聚。”

李培恩认定他已经找到对抗皇太极的有效策略——拖延。凭借着手中方广带领的五万修士大军在边疆形成的威慑,拖延时间,寻找避免战乱的办法。他将继续坚持这一策略,直到大明国力日益强盛,有实力与蒙古建立友好关系。一旦形成这样的格局,皇太极便不敢轻举妄动,战火也会逐渐熄灭于无形之中。即使仍有冲突发生,也不致酿成大规模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