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楚兵 > 第789章 乔家屯惨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元始二年,六月三日,

朱雀军大将梅朝方,在清河郡遭遇宋军宁则的埋伏,

从萧盖露头的时候,清河郡的赵军,实际已经进入了宋军的包围圈。

在大战略上,十一营统领梅朝方果断选择撤军,这无话可说。

但从军心上来讲,赵军起自雪林溃兵,

当年在最危难的时期,赵帝周云也未曾抛弃过一个兵卒。

朱雀军梅朝方的行为,直接导致赵军‘不抛弃、不放弃’的信仰,成了一句笑话。

而清河郡虽然只有两万赵军,但实行包围策略的宋国宁则,还是在进军上小心翼翼。

因为野狐关前,云都山骑、梅家、上官家,组成的两万郡兵,

直接冲死了铁力可汗,一举奠定了赵灭突厥的大势。

两万兵马?也许是当世无敌的存在。

没有人敢赌,赵军会不会死战。

宋军在包围梅朝方中路兵马后,虽然有五万兵力优势,

但皆是严阵以待,并没有认为胜券在握。

不少关键地方,宋军宁则甚至做好了鹿角、土墙的防御,就是害怕赵军玩命。

万一梅朝方破甲一击,两万赵军冲死他五万宋军,那不仅是宋国威名扫地,军力也会遭到巨大打击。

可直到清河郡,斜阳照军旗,长原落日暮时,

北面的官道,依旧风平浪静。

宋军大纛下,面容扭曲的宁则,在听到赵国大军撤退后,

先是一愣,随后不禁放声狂笑,“哈哈哈,没想到,赵军也有今天。”

说完这话,日落金光之下,

宋军宁则沐浴在西霞中,拔出宝剑,对着全军怒吼道,

“赵军主力已退,弟兄们,灭掉敌军先锋!”

“开封宋兵要昭示天下,自清河郡起,赵军野战无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

小宋头是云都山的富贵人家了,至少别人是如此认为。

圣昌二十四年,老宋头大胆承包平城水渠起家,

如今在云都山盖起了三进的院子,再不是过去住窝棚的北疆农户子弟了。

此刻,清河郡,乔家屯。

年轻的小宋头已经是七年老兵了,他一身精甲,身后是几十个依附宋家的苦力子弟。

这些人大盾长矛,怒目而视,将主家少爷,牢牢围在中间。

尽管他们作战英勇,可战局的劣势越来越大了,

数万深蓝色的甲兵,将两千赵人先锋团团围住。

赵军云都、老鹰山的兵马,都是尚武子弟组成,训练有素,士气高昂。

本来摆出乌龟阵,固守在乔家屯的林子里,要是有水食,甚至能坚持一两天。

可惜,对方有一员猛将,宛如妖兽,

屠戮赵军大阵,让先锋兵马损失惨重,最主要的军阵被一一扫破。

小宋头见过那匹马,定襄城下,那是定王项济的赤影。

那员猛将,头戴两龙斗宝盔,身覆紫金鱼鳞甲,手持方天画戟,

跨马赤影,一路势不可挡,人甲俱碎。

清河郡小树林里,宋军羽箭乱飞,每一个方向,都是赵人数倍的兵力。

加之赵军的阵型散乱,鸳鸯阵法慢慢失去作用,每一把赵刀,都将面对众多敌人。

乔家屯树林东头,一名云都山兵怒吼挥刀,可宋军三四支长矛,刺穿了他的身体。

尽管他双目赤红,雄壮的身躯想要斩断长矛,

可平日里,轻松挥舞的铁刀,此刻却重达千斤。

下一刻,一把长刀,在这个云都山兵的眼睛里无限放大,

乔家屯战场,宋军又斩杀了一名赵兵。

树林深处,老鹰山赵家子弟善射,他们组成的箭阵,给宋军造成了很大困扰。

可现在,四面八方都是敌人,赵家子弟射前面,后面就有宋弩对准了他们。

一时间,箭雨从数个方向而来,赵家的弓箭手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中。

清河战场,咆哮声、怒吼声,金戈对撞、羽箭射入的噗噗声,此起彼伏,

小树林里,赵国北疆郡兵,寡不敌众,一个个倒在了万里之外的河北大地。

一个时辰后。

斜阳照树林,残旗染血,天地似乎都是一片红色。

小宋头在十几个甲兵的保护下,成了最后活着的赵人。

四面八方,梁军刀盾兵、长矛手,渐渐围拢过来,死亡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

几百步外,深蓝色的旗帜下,

宁则目露担忧,望着这支血战到底的先锋军,尽管他是个小人,但依旧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些军汉,

他不由的仰头叹息,对着传令兵,挥了挥手。

太像了。

太像曾经的太平教护道军了。

当年,储进良就是凭借这样的兵马,才敢有底气在王台村跟周云的楚军决战。

“将军有令,停止进军,降者不杀。”

“将军有令,停止进军,降者不杀。”

残阳如血,朱红山川军旗飘扬。

年轻的小宋头,想到了那年草原人南下的日子。

在云都山城的窝棚里,他将大哥的皮甲拿走,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前往定襄的道路。

后来,他在沃野镇外,看见他的父亲,还看见了她苦难一生的母亲。

母亲!

不知道山城母亲还好吗?

但愿阵亡的消息,传不回北疆,孩儿不孝了。

“杀!赵军,万胜!”

“杀!赵军,万胜!”

赵元始二年,六月三日晚。

西霞落山前,清河郡最后残存的先锋军,毅然拒绝梁军招降,

曲将焦无才,队官宋富等,全部战死,无一生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