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经历过三个朝代及以上的人?#】
【某人到了地府,判官问:“你出生于何时?”
答曰:“吴国时期。”
判官不确定是春秋吴国还是三国孙吴,所以接着问:“你出生那一年,可有什么大事发生?”
答曰:“我出生那年晋王派兵攻灭蜀国(又称大汉),蜀汉第二任皇帝、也就是蜀后主出城投降,我大吴就此失去了一位对抗北方大国的重要盟友。”
判官心想那应该就是三国没错了,于是再问:“可曾读书?”
答曰:“在晋帝篡位登基的那一年,开始识了几个字。”
判官粗略一算,三四岁开始识字也还算正常,接着问:“那你是在什么时候结的婚?”
答曰:“唉,权臣篡位后,尽诛前朝宗室,把国号改叫大齐了,好在没有大的变乱,都城也没换,还在老建康城,我就是在大齐建立那一年结的婚。”
判官一惊,心想此人竟然能活到南朝萧齐,而且二百多岁才结婚,怕不是位多年禁欲的修仙者,又问:“可曾入仕?”
答曰:“在李唐当过几年官。”
判官已经确定了此人是有仙寿的得道之人,最后问:“那你又是在什么时候去世的呢?”
答曰:“赵匡胤建立宋朝那一年。”
判官感叹道:“看来你还真是一位学会了长生术的修仙者!”
对方说:“不,我只活了36岁。”】
~~~~~~~
评论区:
〖吴:杨吴。
蜀:前蜀。
晋王:李存勖。
改名为齐:徐知诰篡权。
李唐:南唐。〗
〖还差了个晋帝,说的是石敬瑭。〗
〖前蜀为啥称蜀汉?〗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通正元年,改明年元曰天汉,国号汉。〗
〖前蜀有一年改国号为汉,第二年又恢复蜀。〗
〖李存勖:你家才篡位呢!我的李是李世民的李,正经唐朝后裔。〗
〖朱温:不要脸,你家是沙陀族,姓朱邪。〗
〖李克用:本王奉天子诏,勤王讨贼,立有大功,天子特赐李姓。〗
大唐,长安。
“二郎的李,是从朕的李来的!”李渊不管天幕能不能听见,对着评论区强调道。
李世民无语。
这有啥可争的,李渊的李,和李世民的李难道不是一个李?
李渊:废话,先有朕,后有你,难道是因为你叫李世民,朕才叫李渊的吗?
李世民:……
唐末。
虽然是后人扮演角色发出的评论,但朱温认为扮演自己的人言之有理,扮演李克用的人无理取闹。
朕乃是大唐节度使、东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被唐皇赐名全忠,后受唐皇禅让登天子位,汉家血脉、正统王朝。
李存勖:禅让?你那也能叫禅让?
朱温:朕走了全套流程,怎么不能叫禅让?
李存勖:你才是真的不要脸,白马驿之祸,屠杀宗室大臣之事,真当没人知道?
朱温:你们难道没干?
李存瑁:奸淫大臣妻女,哪个儿媳伺候的好,就立哪个儿子为太子,这是人能做出来的事?
朱温:朕干过的,朕认,朕没干过的,你们少泼脏水!逼急了,朕让后世的儿孙掘了你们的陵墓。
李存瑁:哪个儿孙?
朱温:朱元璋啊,他姓朱,朕也姓朱,肯定是朕的后人。
李存瑁:无耻!朕还说朱元璋的朱是朕的后人改姓避祸,改朱邪为朱呢!
朱元璋:独眼龙,你多少有些不要脸了,猪瘟!你更无耻,朕不掘了你的墓,朕的朱字倒着写。
~~~~~~~
【某人到了地府,阎王:你生于哪年?
答曰:建兴元年。
阎王:你哪年生子?
答曰:建兴元年。
阎王:啊?那你卒于哪年?
答曰:建兴元年。】
. . . . . .
评论区:
〖阎王:所以,你拓麻一岁?〗
〖第一个是季汉的年号,第二个是东吴的,第三个是晋朝的。〗
〖有哪个地方在汉建兴元年后被吴国攻占吗?如果没有,应该没人会这样用年号吧?〗
〖也许他是躲避战乱搬家。〗
~~~~~~~
东汉,建安十三年。
刘备:……
如果没记错,后人曾说过,自己的年号是章武,三年而终。
所以,建兴是阿斗的年号?
东吴最开始的年号为黄武,孙权称帝之后改为黄龙。
没有意外的话,东吴的建兴年号,肯定是在阿斗之后。
用同一时期其他政权用过的年号,东吴怎么想的呢?
刘备好奇的望着孙权。
孙权则是一脸茫然。
你好奇,孤也好奇啊!
是孤的儿子,还是孤的孙子?
居然这么没脑子的吗?
是他们没脑子,还是大臣没脑子,取年号怎么能取个一模一样的?
总不可能是不知道吧?
曹操听见孙权的喃喃自语,轻笑一声。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种事怎么可能不知道?
随即,曹操又想到司马懿的晋朝也用了这个年号。
既然不可能是不知道,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司马懿的儿孙特别喜欢这个年号。
也不是没有可能,祖宗隐忍数十年谋国,儿子当街弑帝,结果孙子的梦想是想当一个诸葛亮,再往后何不食肉糜、皇后干政、八王之乱、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家总出些奇奇怪怪的人物。
曹操望着不远处的京观,眯着眼睛看向顶上的司马懿头颅。
孤要是没记错,玄德的季汉亡于魏,孙十万的东吴亡于晋,司马懿的后代怎么想的呢?
季汉用过,东吴用过,被你灭国的年号,你居然用?
一点都不嫌弃?
也不怕不吉利?
早知道让司马懿多活两天,孤真的好奇他会怎么回答。
司马邺:朝政不是朕做主,年号也不是朕取的,他们连选择的权力都没给朕,不过这个年号确实不吉利,朕怀疑他们在暗示朕,更有可能是诅咒朕。
建兴年号,刘禅用了十五年,孙亮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司马邺用了四年。
同样用过的,还有渤海国宣王大仁秀,十二年。
成汉君主成武帝李雄,三年。
后燕君主慕容垂,十一年。
除了西晋,在史书上被定性为:短暂的大一统王朝,用过这个年号的全是割据政权。
也不知是年号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朱棣:朕的永乐也被人用过,朕的大明怎么没像他们一样?肯定是人的问题!
前凉桓王张重华、南汉义军领袖张遇贤、北宋义军领袖方腊:所以我们三个很差?
朱棣:不然呢?一个七年,两个两年,难道你们不差?
~~~~~~~
【理论上来说,只要你能在中原地区,从公元947年活到公元951年,你就可以说自己是“生活在三个朝代”的人了。
历经后晋、后汉、后周三个朝代。
然而很地狱的一点是,虽然只有短短四年,但你要想达成这个成就,有点难度……】
~~~~~~
周,东京,开封府。
“后人还少说了一个朝代,若多活九年,还能见到宋朝建立。”柴荣似笑非笑的说道。
赵匡胤冷汗直冒,连忙请罪。
“香孩儿,朕既然答应了你,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前不杀你,自是金口玉言,不会反悔。”
赵匡胤又连忙谢恩,柴荣将他扶起,笑道:“你有没有天命,朕不知道,但你弟弟,自是有些运道在身上。”
听起柴荣提及之事,赵匡胤一脸尴尬,不知如何解释。
赵光义入军为卒,是赵匡胤亲自安排的,还将他安排到前锋中。
主打一个早死早超生,现在战死,至少还能在史书上留个好名声。
周征南唐,赵光义为探子,深入南唐腹地探查,遭唐军袭杀。
他带着人一路逃,逃到长江边,抱着木头横渡长江,居然奇迹生还。
消息传到东京,别说赵匡胤了,连柴荣都惊了。
不知是夸赞还是讥讽,柴荣对身边人说道:“臀?中箭,乘驴车逃亡千里,被袭杀,抱圆木横渡长江,真是天下奇男子。”
朱元璋:这是咱的台词!
王保保:换个形容词,本王羞与赵光义为伍!
~~~~~~
【李渊,北周天和元年生人,是家里老幺,顶上还有仨哥哥,李澄、李湛、李洪。
15岁的时候,姨父杨坚发动政变,建立了隋,李渊当了禁卫武官,千牛备身。
贞观九年六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驾崩,庙号高祖,谥号太武,葬于献陵,享年71岁。】
~~~~~~
大唐,长安。
“阿耶,戒色养生吧,还有不到七年光景。”李世民劝道。
历史上父皇郁郁而终,如今有了天幕,尽量多活些时日,兴许有生之年,还能坐上火车,巡游大唐。
自己又不是那无情之人,天天盼着父皇死。
杨广:侄儿,不要指桑骂槐!
李世民:做贼心虚,朕又没提你的名字!
杨广:你最好重新组织一下语言,隋朝的你还住在孤府里,对了,你阿耶将你过继给孤了,你现在叫杨世民。
杨世民之事,李世民早已知晓,他不怪隋朝的父亲,因为那是父亲所能做到的最优解,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阿耶既不可能在隋朝极盛之时,打败文帝,成功造反。
也不可能主动造反,搅乱天下。
因为隋朝不乱,在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庇佑下,李氏还能活些时日。
隋朝乱起来,有心之人第一个要杀的就是李氏。
因为李氏在原本的历史上成功了,他们只会选择除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而不是拥护李氏上位。
~~~~~~
【苏威 , 寿命八十二,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和唐四个朝代。】
【侯益 , 寿命八十,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五个朝代。】
【范质 ,寿命五十四,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五个朝代。】
【符彦卿,虚岁七十八,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五个朝代,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个,他出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死于北宋开宝八年。】
【本朝建国时,所有年龄超过三十八岁的,应该都能算经历了三个朝代。】
【李密经历过:蜀汉、魏、晋、北魏、东魏、北齐、隋、魏、唐。】
【你这李密是既写了《陈情表》,又跟着高欢起兵,还上了瓦岗寨。】
西晋.李密:我不想活那么长,死于治世,总比亲眼目睹乱世好。
北齐.李密:我想活到唐朝,我和李渊祖宗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真能活到那时,我也是天潢贵胄、皇亲国戚。
容城县侯李密还真的掰着指头算了算,活到贞观年间,自己一百多岁。
既是人瑞,又是宗室,只要不谋反,整个大唐,自己岂不是能横着走?
想了想,李密命人研究张苍和赵佗的生平、还原华佗的五禽戏、研究后人的养生法,只要不死在战场上,就努力养生,争取能活到唐朝建立。
邢国公.李密:我是真的活到了唐朝,但李渊不讲武德。
李渊:朕不讲武德?朕的年号就叫武德,朕把表妹嫁给你,拜光禄卿,封邢国公,你居然造反!你难道认为自己死的冤?
李密:是你设计害我!
李渊:朕没有,你所作所为,死的活该!
窦建德:我也活该?我也不冤?要不要问问河北百姓,为何给我立窦王庙?
李渊:咳咳……朕只是犯了所有皇帝都会犯的错而已。
~~~~~~
大秦,咸阳。
“刘季,叔孙通,夏无且。”
听见始皇念叨自己的名字,三人连忙起身行礼。
却见始皇皱眉思索,原来是思考天幕的问题。
猛的望向群臣,始皇一一打量。
这些人,皆是一统六国之前出生,若活到刘邦建立汉朝,应当也算经历了三个朝代。
天下百姓,挺过战乱、灾荒,到了汉朝,也都算。
经历乱世、天下混战,亦或者像秦、隋一样,短暂一统,活下来的人,皆是历经三朝。
~~~~~~
大唐,长安。
李世民的劝诫话语,李渊听了进去。
不过今日被后人冷嘲热讽,李渊的回答夹枪带棒:“朕肯定会养生的。”
“朕若多活些年,兴许还能经历四朝。”
不等李世民思考,李渊接着说道:“孙儿继位,娶了武则天,等她篡唐建周,朕也算历经四朝了。”
“不对,等她还政于唐,朕历经五朝。”
李世民:……
您要能活到那个时候,她还敢篡唐?
~~~~~~
北宋。
运河船只上。
苏轼略一思索,稍显好奇的问道:“后人既然提了忠宣王,为何不提瀛王?”
忠宣王,即符彦卿。
瀛王,即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共十位皇帝。
三国演义戏称吕布为三姓家奴,然冯道被人称为:政坛不倒翁、十朝元老。
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契丹加进去,这样算下来,冯道先后侍奉过五朝八姓十一帝。
有宋以来,文人多贬其德行,称他大义已亏,即便做了一些好事,也是一个无耻、无德、老奸巨猾、不忠不义之人。
一个降了无数次的臣子,注定了他在任何朝代的名声都不会好,只会被树立成反面典型。
然而,许多事论迹不论心,当你翻开史书,你会发现这个被称为不忠不孝、无耻无德之人,做了许多保全百姓、为民请命之事。
比某些被史书夸成忠臣孝子之人,更为勤政、廉洁、爱民。
廉洁、爱民,是对比出来的。
有人骂他是无节文人,有人说他是乱世圣人。
孰是孰非,谁又能分得清?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随着时政在变化。
需要提倡忠孝、气节之时,岳王爷乃是民族英雄。
需要团结之时,朝廷闭口不谈。
某些人甚至说岳王爷是破坏团结、阻碍统一之人。
思之令人发笑。
归根到底,史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只取决于当时的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典范而已。
然而,历史是由百姓创造的,百姓心中有一杆秤。
他们总说百姓愚昧无知,但百姓分得清好坏。
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他们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纵然碍于时局,百姓不敢将真心话说出口,但他们会记在心中,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公鸡鸣叫,太阳会从东边探出头来。
正当晌午,火红的太阳温暖着百姓。
百姓在田地旁,吃着午食,唱起熟悉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