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作为投降没有反抗的部落首领,还在队伍里混到一官半职,成为了一队千人蒙古骑兵队的队长。
队长又有什么用,回头到了乌兰达坝隘口,还不是要当炮灰的命。
不过当了队长总是有好处的,回头当炮灰的时候,自己可以先让其他部落的人先去攻城,这样一来,喀苏沁部的勇士活下来的机会,总是能大大增加的。
这么一想,巴图又有点庆幸当初自己选择投降了。
巴图现在已经是不去想太多别的东西了,他只希望能带更多的喀苏沁部勇士,能有活着重回部落的一天。
队伍又在草原上奔行了小半日,终于是到达了乌兰达坝隘口。
想象中的被当做炮灰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因为乌兰达坝隘口的城墙上已经插上了龙国的大旗。
龙国人竟然已经把乌兰达坝隘口给攻下来了。
要知道乌兰达坝隘口这边可是有准噶尔部的两千常备军在守护的。
乌兰达坝隘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两千人在这里守着,就算是五六万大军攻城,短时间内都难以攻破。
龙国人到底是怎样做到的?难道是用了什么阴谋诡计?
进入乌兰达坝隘口,跟乌兰达坝隘口中那些被俘虏的准噶尔部的战士交流之后,巴图才明白,人家龙国人根本就没耍什么阴谋诡计,就是单纯的强攻,仅仅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乌兰达坝隘口就被龙国人给打了下来。
通过准噶尔部战士的描述,巴图才知道乌兰达坝隘口的攻破,全靠龙国人的火器。
龙国人的火器太犀利了,不仅打的远还打的准,不仅打的准还打的快。
龙国人还有一种小火炮,非常厉害,能直接打进关隘,杀伤力极为恐怖。
龙国人腰间还挂着能够爆炸,一炸一大片的犀利火器。
火器,又是火器,对于龙国人的火器厉害这件事儿,巴图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乌兰达坝隘口确实是易守难攻,无论你来多少士卒,乌兰达坝隘口前只能容纳一两千人发动攻城战,其余的大军只能是在后面看着甘瞪眼。
不过,对于装备精良的龙国士卒来说,这种地形就轻而易举了。
神武大帝没起兵之前,在山东那边剿灭山贼那会儿,就有无数场拿下这种易守难攻山寨的经典教学案例。
但凡是在龙国军事体系里当兵的,训练之余学习理论战略课的时候,这种攻坚战案例都学习过。
对于如今装备了更加先进的98K,迫击炮、手榴弹的龙国军队来说,乌兰达坝隘口就是规模更大一点的险要山寨而已。
面对这些没什么热武器的守军,搞定这处隘口轻而易举。
巴图并没有跟龙国军队真正的战斗过,一路过来总是听说龙国人的火器如何如何的厉害,但并未亲眼所见的情况下,虽然也会感到不明觉厉,但终归是没有亲身体会过的。
不过,龙国军队的军纪是真的严明,这一点一路上走过来,巴图是深有体会的。
不管如何,巴图是明白一个道理的,一个能有军纪的队伍,肯定会是一个强军。
龙国人的军队,是他见过军纪最为严明的军队,有一个新词可以概括龙国人军队的纪律:令行禁止。
巴图之前还有些担心,留在他们部落的那一百名龙国士卒,会把他们的喀苏沁部祸害的不成样子,但跟龙国军队相处久了之后,巴图就彻底放下心来了。
乌梁海各部肃清,乌兰达坝隘口的拿下,代表着龙国北路军第一战略目标的达成。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沿着准噶尔盆地西段一路南下,攻占吉木乃地区、和布克赛尔地区、额敏河流域,从而近逼塔城。
巴图在抵达乌兰达坝隘口后休整了一夜,第二日一大早,巴图带领着隶属于他的千人队随军南下。
巴图的任务是协助征服他们许承钧旅长,一起去攻打位于吉木乃西北的一处大型部落。
这处部落是准噶尔部看守吉木乃大西北地域的一个分支部落,人口三万,常备战士两千,遇到战事紧急招募之下可以凑出五千可战之兵。
这一次的随队出击,巴图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龙国火器的威力。
准噶尔部五千骑兵组织起来的冲锋,还没跑到许承钧旅长带领的三千龙国骑兵跟前呢,就被龙国人的火铳给打崩了。
这一战,巴图终于明白龙国人的火器到底是有多犀利了。
他很庆幸当初自己是投降了的,不然就自己部落的那500来勇士,都不够许旅长一轮枪毙的。
这一战,巴图带领的一千蒙古战士,只配骑马在一旁观战,龙国人根本就不屑让他们出击。
本以为自己这些被裹挟的人是当炮灰的命,到后来巴图才明白,自己这些人只有打扫战场的命。
龙国人真的是太强大了,蒙古各部落向来都是崇拜强者的。
从这一刻起,巴图才真正的觉得,自己臣服龙国人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伊犁河谷,海努克古城,收到龙国大军来袭的巴图尔珲台吉很是慌张。
自从漠西蒙古四大部落走的走,散的散,独留准噶尔部一家独大后,巴图尔珲台吉的小日子过的是越来越惬意。
整个漠西,所有肥美的草场任由准噶尔部享用,整个漠西,所有地盘都归准噶尔部所控制,其他各个小部落唯准噶尔部马首是瞻,年年上供牛羊马匹。
巴图尔珲台吉更是嫌弃准噶尔部之前的都城和布克赛尔城不够大。
和布克赛尔城这会儿虽然还是准噶尔部名义上的都城,但巴图尔珲台吉并不喜欢在那边待着了,反而是搬到了伊犁河谷这边更大更气派的海努克古城。
巴图尔珲台吉在漠西蒙古这边,一家独大的小日子过得正自然着呢,龙国人却是突然来了。
龙国接连灭掉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事情,巴图尔珲台吉自然也是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