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科幻小说 > 地球不屈:混沌秩序 > 第359章 搜刮九头蛇战舰(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9章 搜刮九头蛇战舰(下)

在登舰行动队员们的全力以赴下,规定的一个半小时行动时间很快便如流沙般逝去。他们满载着从“九头蛇”战舰那扭曲冰冷的船体中搜刮下来的外星造物,那些形态各异、触感奇异的金属、晶体与设备,按时按点,好似完成了一场宇宙深处的盗窃,回到了尾部引擎那巨大的、被撕裂的缺口处。

然而,奇怪的是,从他们带回的这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收集品中,竟没有发现任何一只“九头蛇”实体,取而代之的,是几乎全部都是与先前在舰船内部遭遇并击毙的那些“类鸟生物”有关的生物样本,包括完整的尸体、组织切片、以及各种生理分泌物。仿佛这艘宇宙战舰并不属于“九头蛇”一样。

但矛盾之处在于,他们在搜刮过程中,又确确实实地在这艘战舰的控制核心区域,找到了一些与坠落在地球上、由“九头蛇”使用过的飞船操作界面和关键功能部件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的设备。

如果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独立演化的文明,能够创造出如此高度一致的技术接口和操作逻辑,这样的可能性将无限趋近于零,低到令人发指。这种看似矛盾的发现,如同两块无法拼合的拼图,反而加深了谜团。

因此,结合“学院”通过长期研究和情报分析,对“九头蛇”文明那根植于基因深处本能般的“牧羊人”思想——即它们将其他物种视为可以利用、可以驯服、可以支配的“牲畜”或“工具”——的理解,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细思极恐的可怕猜想,悄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队员口中被提了出来,并在其他队员心中迅速蔓延,引发一阵集体的寒意:

这些在“九头蛇”战舰上发现的“类鸟生物”,它们是否并非这艘船的真正主人,而仅仅是“九头蛇”文明奴役的、专门用于执行特定任务的专用士兵?是一种可以随意消耗、可以作为战争工具的耗材?这个猜想冰冷的猜想,将“九头蛇”的残忍与未知,以一种更可怕的方式呈现在人类面前。

登舰行动的士兵们,扛着疲惫与未知带来的沉重感,陆陆续续地将装载有各种外星战利品的密封箱子,通过“鸾鸟”号敞开的格纳库舱门,小心翼翼地运回了母舰庞大的格纳库空间。

完成任务后,“鸾鸟”号太空战舰没有丝毫的拖延,没有一刻多做停留,其巨大的引擎组在瞬间爆发出耀眼的蓝光,立刻发动,舰体在太空中调整姿态,犹如离弦之箭般,以最快的速度向天宫站进发。

没有人能够保证,那些没来由得向着天宫站进发的“九头蛇”战舰,是否还会有后续的部队,是否会进行报复或增援。作为目前“学院”在近地轨道区域,唯一能够进行快速投放战力、能够机动部署的武装平台,“鸾鸟”号在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战斗后,尽快返回天宫站进行必要的修复损伤和补给以恢复战斗力,是其当前最为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任务。

半个多小时后,高速航行中的“鸾鸟”号完成了轨道机动,恰好在天宫站完成了一圈对地公转后,出现在了天宫站的后方。它缓缓调整好轨道高度与入站速度,巨大的舰体在太空中显得雄伟而疲惫。随后,“鸾鸟”号便在天宫站太空港发射的无人机引导下,顺利地返航,缓缓驶入空间站的庞大港湾。

天宫站的驻站人员们,这些留守在后方、心系前线安危的科学家、工程师与技术保障人员,早已激动不已地守候在了太空港周围的观察窗前。他们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感:既为“鸾鸟”号在与外星文明的首次正面交锋中取得胜利感到由衷的兴奋与骄傲,那代表着人类并非不堪一击;又为“鸾鸟”号那庞大舰体上,触目惊心的、好似血肉模糊般满目疮痍的伤痕而感到深深的恐惧与担忧。

那道贯穿舰体的激光烧蚀痕迹,那片扭曲变形的装甲,那失去武器的基座,都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斗的残酷与外星武器的可怕。

在那些“九头蛇”外星人的武器面前,人类目前已知的所有最先进的材料似乎都难以抵挡其攻击,甚至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没有任何较为有效的防护能力。

而人类引以为傲的武器,对于“九头蛇”战舰那奇异的装甲和结构,其攻击效果却又是微乎其微,就像挠痒痒般无法造成实质性威胁。

这种不对等的攻防能力,让材料学、物理学和军事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他们估计已经要焦虑得睡不着觉了。这种技术差距,这种材料劣势,是摆在人类面前最直接、最致命的挑战。

如果他们再不加班加点,不惜一切代价,想办法攻克科研难关,找到能够抵御外星武器的新材料、新原理,找到能够有效摧毁外星舰船的新武器,那么,他们可能就要成为在下一次外星入侵来临之际,无法保护人类、导致文明覆灭的全人类的罪人了。

一部分从“九头蛇”战舰上回收的外星战利品,特别是那些珍贵的生物样本和小型技术设备,会被小心翼翼地划分给天宫站上配备了最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和精密研究仪器的实验室,以供科学家们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而剩下的绝大部分,特别是那些体积较大、具有潜在战略价值的外星造物,则会安排专门的航天飞机,以最稳妥、最安全的方式,转运到地面上“学院”的科研机构,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解决完这批至关重要的“货物”的运输和分配问题后,摆在天宫站工程师们面前的,唯一、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就只剩下全力以赴,修复“鸾鸟”号这艘伤痕累累的战舰了。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不就是修一艘船吗?实则困难重重!并非是说工程师们有能力按照设计图纸从零开始建造一艘全新的宇宙战舰,就一定有能力将一条受到严重损伤、结构复杂的舰船修好。

尤其是对于“鸾鸟”号这样一艘设计精密、结构复杂、制造精度极高且高度系统集成的现代化战舰来说,它并非由简单的模块堆砌而成,而是由无数相互关联、紧密耦合的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要想将其修复到“如初”的状态,恢复其原有的性能与可靠性,其难度丝毫不亚于让他们重新按照设计图纸,从头开始建造一艘全新的舰船更为艰巨。

至少,在建造新船时,工程师们能够确保每一个部件都是全新的、符合标准的,能够在设计性能的前提下,保证它的整体稳定性与可靠性。

而对于被高能激光直接贯穿了多处船体、遭受了内部爆炸、反复失压和连锁反应的“鸾鸟”号来说,它所受到的损伤往往是分布式的、多层次的,如同复杂的病灶。

损伤不仅涉及外部装甲的烧蚀和扭曲,更深入到内部结构、隐藏在墙体内的管线、复杂纠缠的电路系统和至关重要的关键系统。精确评估所有损伤的范围、程度和性质,特别是那些不明显的、潜在的、可能在后续运行中引发故障的隐性损伤,是一个极其困难且耗时的过程,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资源。

尤其是“鸾鸟”号高度集成的系统,其动力、武器、传感器、控制、生命支持等各个子系统都通过复杂的数据链和能量网络紧密相连。重新连接那些被切断或烧毁的线路,修复受损的设备,对整个系统进行精密的校准和复杂的集成,并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达到原有设计性能,其难度非同小可,也许还需要需要攻克数道技术难关。

但话又说回来了,在面对“九头蛇”外星敌人随时都有可能采取新一轮报复性反击的情况下,在天宫站失去了一柄锋利宝剑的情况下,再保守、再追求完美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都不会选择让天宫站船坞的工人们再花费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去建造一艘新船,那是一种战略上的自杀。

他们现在唯一该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便是将所有的技术、所有的人力、所有的资源都集中起来,尽一切办法与手段,无论过程多么艰难,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无论采用多么临时的解决方案,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重新让“鸾鸟”号恢复最基本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