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楼道里的光线不太好,灯泡有些昏暗,裴瑜跟在厉以宁和李老师身后,三个人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楼道里回响。

裴瑜踌躇了一下,还是加快两步跟上前去,开口问道:“厉老师,我有个事想请教您。就是那个张志鹏厂长,前阵子我去社科院外事局领大衣的时候,在仓库里远远地见过他一面,不过当时没机会打招呼。厉老师,您跟他熟吗?”

厉以宁教授听到这个问题,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些。他微微侧过头说:“张厂长啊......也就是在几次行业会议上见过面,算不上很熟。”

他边走边回忆道:“不过就我所知,这位张厂长在厂里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作风比较强势。听说厂里的大事小情,他都要亲自过问。”

李老师在一旁听着,忽然插话道:“裴瑜,我得提醒你一句。像张厂长这样的领导,我在企业调研时见过不少。你要是准备跟他打交道,最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李老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能说得再明白点吗?”裴瑜不解地问。

“是这样的,现在大多数小三线军工厂实行的还是传统的厂长分工负责制,一般来说,厂里会有好几位副厂长,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领域。

比如有专门管生产的副厂长,主要负责车间生产调度;有管经营的副厂长,负责供销采购这些;还有技术副厂长专管技术研发,设备副厂长管机器维护,安全副厂长抓安全生产......

而且这种分工还要和上级部门一一对应。生产副厂长就对口上级的生产处,技术副厂长对口技术处,每个口子都有人专门负责。这样分工明确,各管一摊,互相之间很少越界。”

李老师顿了顿,然后接着解释道:“但是呢,三一三机械厂的情况比较特殊。你也知道,现在很多军工厂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订单不稳定,业务又杂又乱,发展很不均衡,张厂长就提出了一个新办法,叫‘分工定点包干车间’。”

裴瑜好奇地问:“分工定点包干车间是什么?”

李老师说:“简单说就是打破原来的专业分工,让每个厂领导直接承包几个车间。从生产计划到技术指导,从人员调配到产品销售,所有事情都要这个厂领导一竿子管到底。这么一来,原来的专业分工就全打乱了。”

他摇摇头感叹道:“这种管理方式,跟其他军工厂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啊。”

厉以宁听完李老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其实张厂长这种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工厂要生存,要转型,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掌舵人。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能够快速决策,提高效率,对工厂的生存发展来说未必是坏事。

说着,厉以宁转过头,意味深长地看了裴瑜一眼:“但是对于下面的人来说,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可能会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你能遇到一位严师,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快速成长,学到真本事;要么……”

话说到一半,厉以宁轻轻叹了口气。他伸手拍了拍裴瑜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一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张厂长毕竟是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搞工业的老同志,经验丰富,你到了厂里,一定要虚心向他请教。”

裴瑜认真地点了点头:“老师,你们的话我都记下了。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摆正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把它当成学习的机会。”

三人走出宿舍楼,外面停着一辆黑色的轿车。

司机已经下车等着,看到他们出来,赶紧打开后备箱。

“裴瑜同学是吗?时间太早了,还没有公交车,学校派我来接你去机场,行李放这儿就行。”

说着,司机接过裴瑜的行李,帮忙塞进了后备箱里。

“真是太麻烦您了,师傅。这么早就要您跑一趟。”裴瑜客气道。

“哎呀,这有什么麻烦的。”司机爽朗地笑着,“为了咱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嘛,应该的应该的。能为北大的学生服务,那是我的光荣!”

厉以宁和裴瑜坐进后座,李老师则坐到了副座上,和司机攀谈了起来。

“师傅,您这车开了多少年了?”

“这车啊,是去年配的,京海产的桑塔纳,可结实了。”司机拍了拍方向盘。

“桑塔纳啊,不错不错……今天真是太感谢您了,这么早就过来。我也知道您平时工作很忙,这次实在是……”

“李老师,您这是说哪里话!”司机打断了他,“您之前帮我家孩子联系学校的事儿,我到现在还记着呢。再说了,送学生出国学习,这是为国家做贡献,我心里高兴。”

这辆车是李老师为裴瑜争取来的,为此搭上了一些私人的交情。

“您家孩子的成绩现在怎么样?”李老师关心地问道。

“他在师大附中,成绩还可以吧,不过北大清华是不敢想了,能考上个普通大学我都要烧高香。都是托了您的福啊,要不然哪能进得了那样的好学校。”司机一边发动车子,一边感激地说。

车子启动后,厉以宁对裴瑜说:“这次去日本,收集数据、资料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思路。”

“具体是哪方面的思路呢?”裴瑜问道。

“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厉以宁望着窗外,“这几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理论建设跟不上。日本人在这方面走得比我们远。”

“您是说,我们要借鉴日本的管理模式?”

“不是简单的借鉴,而是要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有课程设计上,你在北大能学到的都是些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主要还是苏维埃那套体系。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我准备明年引入,你替我去一桥大学看看他们是怎么教微观经济学的,最好能用在课程改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