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苓心》
下卷
五、赎罪之路 猪苓重生
李寡妇家的娃喝了猪苓汤,肿消得很快,没过半月就能跑能跳了。娃抱着栓柱的腿喊\"叔\",喊得他心里像被白龙江的水浸过,又酸又软。他把自己那半篓普通猪苓全给了李寡妇,说:\"熬水喝,能除根。\"
狗剩看出他不对劲,却没多问,只是默默跟着他上山。栓柱挖药时,总在显眼处留些记号,像用石头摆个\"心\"形,或是折根树枝指向药材——那是给后来的药农留的。狗剩见了,也学着他的样子做,两人没说话,却像有根绳在心里牵着,比亲哥俩还亲。
这天,两人在摩天岭边缘挖天麻,狗剩突然\"哎呀\"一声:\"哥,你看这是啥?\"
栓柱凑过去,只见腐叶下露出颗猪苓,黑褐发亮,正是上次他丢的那窝同款,只是个头小些。更奇的是,猪苓旁边压着根野猪毛,黑得像漆,沾着点湿泥,像是刚落下的。
\"是山神......\"栓柱的声音发颤,\"山神还肯给咱留药。\"
他挖得格外轻,用手指慢慢扒土,生怕碰伤了根须。挖出来后,他没往自己篓里放,递给狗剩:\"你拿着,换点钱,给你娶个媳妇。\"
狗剩红了脸,又塞回来:\"哥,你比我更需要。\"
两人推让着,猪苓掉在地上,滚到块岩石下。栓柱弯腰去捡,发现岩石上刻着行小字,是用指甲抠的,歪歪扭扭:\"取三留七,山不绝人。\"
\"这是......\"狗剩摸不着头脑。
栓柱却明白了,这是山神的教诲——挖药要留三分,给山留点生机,山才不会亏待咱。他对着岩石磕了三个头,把猪苓埋回土里,只摘了片叶子做纪念:\"咱不挖,让它好好长。\"
从那以后,栓柱成了村里最\"傻\"的药农。别人挖药恨不得刨地三尺,他却总留大半;别人藏着掖着好药窝子,他却在村口的老槐树上挂了块木板,写上哪里有猪苓,哪里有天麻,谁去挖都行,只提醒\"别忘了留种\"。
有人笑他傻:\"栓柱,你是被山神吓破胆了吧?\"
他只是笑笑:\"山给咱一口饭吃,咱得敬着。\"
奇怪的是,他的日子反而越来越好。每次进山,总能在显眼处发现好药材,像是有人特意留给他的;他分出去的药治好的人,总想着回报他,今天送个玉米饼,明天送双布鞋,他的茅棚里,总飘着烟火气。
六、雾锁迷途 善念破局
转年春天,白龙江发了场大水,冲毁了河滩上的庄稼。村里断了粮,不少人得了水肿病,比去年李寡妇家的娃还重。栓柱把自己攒的药全拿出来,还是不够。
\"得去摩天岭深处挖'苓王'。\"村里的老支书叹了口气,\"老辈人说,岭心有窝千年苓王,能治百病,就是有迷雾锁着,进去的人没一个能出来。\"
栓柱心里一动:\"我去。\"
\"哥,你疯了?\"狗剩拉住他,\"那地方邪乎!\"
\"邪乎才得去,\"栓柱拍了拍他的手,\"上次山神没要我的命,就是让我做这事的。\"
他背上药篓,揣着块玉米饼,独自往摩天岭深处走。刚过黑熊界,雾就来了,比上次的更浓,带着股草药的清香,不像要害人,倒像在引路。他想起老支书说的\"心善的人,雾会让道\",便放开胆子往前走。
走了约莫半天,雾里传来\"哼哼\"声,是那头黑野猪!它比上次见时更壮,额头上有撮白毛,像顶着颗星。野猪见了他,转身就走,走几步回头看一眼。
栓柱跟上,心里踏实了——这是山神派来的向导。
野猪把他领到一个溶洞前,洞口挂着串猪苓,黑得发亮,最大的那颗足有碗口大,断面的纹路像朵盛开的花——正是苓王!
\"这是给我的?\"栓柱不敢信。
野猪\"哼哼\"两声,用鼻子拱了拱他的药篓,然后转身进了溶洞,没再出来。
栓柱对着溶洞磕了三个头,小心地取下猪苓,只摘了半串,留了半串挂在洞口:\"山神,我只取一半,够救村里人就行。\"
往回走时,雾自动分开条路,阳光透过雾缝洒下来,照在他身上,暖洋洋的。他忽然明白,迷雾不是惩罚,是考验;野猪不是凶兽,是守护者。山神要的不是敬畏,是尊重——尊重山的馈赠,尊重万物的生机。
七、苓王济世 平衡之道
栓柱带回的半串苓王,救了全村人的命。水肿病消了,村民们捧着鸡蛋、红薯来谢他,他全推了,只说:\"是山神救了咱,要谢就去祭拜黑熊山神。\"
那天,黑熊山神的祭坛前挤满了人,供品摆了三层,有刚蒸的馒头,有自家酿的米酒,还有孩子们采的野花。栓柱站在最前面,领着大家磕头:\"山神爷,谢谢您的恩赐,咱以后再也不贪心了,取三留七,守着山过日子。\"
祭完山神,栓柱把剩下的半串苓王分成小块,用红布包好,分给村里的药农:\"这是种子,种在自家药圃里,记着,得和蜜环菌一起种,它们是伴。\"
他还在祭坛旁盖了间小木屋,自己住了进去,成了守护山神的人。每天清晨,他都会去摩天岭边缘巡逻,看见有人贪心挖药,就上去劝:\"老弟,留些给山,山才会再给咱。\"
有人不听,非要往深处闯,结果刚过黑熊界就被雾困住,吓得哭爹喊娘,最后还是栓柱带着野猪(它总在附近晃悠)把人领出来。几次下来,再没人敢贪心了。
狗剩娶了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念山\",意思是\"念着山的好\"。他常带着念山来看栓柱,念山会指着野猪喊\"大黑黑\",野猪也不恼,会叼些野果放在孩子面前。
有年秋天,来了个外地药商,想出高价买苓王的种子,栓柱一口回绝:\"这是山的东西,不卖。\"
药商不死心,夜里偷偷进山,想自己挖,结果掉进野猪挖的陷阱(其实是野猪拱的土坑),摔断了腿,还是栓柱把他救出来的。\"老弟,山不喜欢贪心的人,\"栓柱给他敷药,\"你若真要猪苓,我教你种普通的,一样能治病,只是慢点。\"
药商又愧又悔,跟着栓柱学了半年种猪苓,回去后果真种出了一片药圃,还寄来封信:\"谢谢老哥,我懂了,挣钱得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山。\"
八、薪火相传 雾散心明
栓柱老了,背驼得像座山,走不动路了,就坐在木屋前晒太阳,看着念山和村里的孩子们在祭坛旁玩耍。孩子们会采来猪苓苗,学着他的样子种在地里,嘴里念叨着\"取三留七\"。
野猪也老了,行动慢了,常卧在栓柱脚边,像条老狗。栓柱会把自己的玉米饼分一半给它,摸着它的头说:\"老伙计,咱都老了,山还年轻着呢。\"
临终前,栓柱把念山叫到跟前,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片猪苓叶,是他当年从摩天岭带回来的那片,已经干得发脆。\"这叶子,你拿着,\"他喘着气说,\"记着,山给的,要还回去;拿多的,要补回去。这才是人和山的规矩。\"
念山含泪点头,把猪苓叶贴身收好。
栓柱走的那天,摩天岭的雾全散了,露出了全貌,青的山,绿的树,还有漫山遍野的猪苓,像撒了一地的黑珍珠。那头老野猪趴在木屋前,一动不动,第二天也没了气息,念山把它埋在了栓柱的坟旁。
后来,念山成了新的守护者,他把栓柱的话刻在祭坛的石碑上:\"山养人,人敬山,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方得长久。\"
白龙江的水,依旧绕着文县流,滩上的鹅卵石,依旧晒着太阳。只是摩天岭的雾,再也没困住过人,只有在有人贪心时,才会轻轻飘起,像在提醒:别忘了栓柱的话,别忘了山的好。
有年春天,念山带着自己的孙子去种猪苓,孙子问:\"爷爷,这猪苓真的是山神变的吗?\"
念山指着远处的摩天岭,那里的雾像层薄纱,阳光下,隐约能看见一头黑野猪的影子,正领着个缺指的药农,在猪苓地里慢慢走。\"不是山神变的,\"他笑着说,\"是人心变的——心善了,雾就散了,路就通了,猪苓也就长出来了。\"
结语
迷雾中的抉择,从来不是山的刁难,而是心的考验。栓柱从贪心到愧疚,从赎罪到守护,走过的不仅是摩天岭的山路,更是一条从自私到利他的心灵之路。那头黑野猪,那窝猪苓,那片迷雾,都是自然的隐喻:它不拒绝给予,却厌恶贪婪;它不渴求崇拜,却珍视平衡。
白龙江畔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相处,就像种猪苓,需要\"伴\"——人伴着山,山伴着人;需要\"度\"——取三留七,不多不少;需要\"心\"——敬而不畏,亲而不犯。当栓柱的玉米饼分一半给野猪,当念山的孙子学着种猪苓,我们看到的,是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善待自然的,自然也会善待你;懂得平衡的,才能收获长久。
如今,摩天岭的猪苓依旧年年生长,白龙江的水依旧岁岁流淌,它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迷雾锁不住心明的人,山神护佑着知礼的人。而那些关于贪心与救赎的故事,早已刻进了文县的山山水水,刻进了每个与山为邻的人心里。
赞诗
摩天岭上雾沉沉,
猪苓藏得有浅深。
贪心误入迷魂阵,
善念能开指路门。
一取一留存敬意,
半挖半种养山根。
白龙江畔传佳话,
雾散方知是本心。
尾章
1987年,文县开展中药材普查,普查队在摩天岭深处的溶洞里,发现了一处古代祭祀遗址,遗址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窝完整的猪苓,外皮已碳化,内里却依旧雪白,旁边还有具野猪的骸骨,与猪苓形成守护之势。
考古专家说,这印证了当地\"黑熊山神\"的传说,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而在遗址的岩壁上,发现了一行模糊的刻字,经辨认,正是\"取三留七,山不绝人\"。
普查队的队长,是念山的儿子,他看着那窝猪苓,忽然想起爷爷常说的话:\"爷爷的爷爷说,山的规矩,比啥都大。\"
如今,文县的猪苓种植已成规模,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药农们始终遵守着\"取三留七\"的规矩,还成立了\"野猪护苓队\",像当年的栓柱一样,守护着这片山,守护着这份与自然的约定。
雾起时,站在摩天岭上,还能听见白龙江的水声,像在轻轻哼唱:
\"猪苓黑,雾茫茫,
贪心的人儿别想藏。
取三分,留七方,
山神保佑年年昌......\"
歌声里,有栓柱的影子,有野猪的脚印,更有文县人对山的敬畏,对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