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网游动漫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太白山灵苓传》下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下卷·山骨藏真

第五回 秋燥伤金生疫疠 猪苓合药显奇功

光绪甲辰年秋,五运属土,秋气当令,本应燥金肃杀,太白山却反遭“伏邪”作祟。夏时湿寒未散,秋来燥气又至,二气交争,化作“湿燥相混”之疫——山下村落忽传怪病:患者初起干咳无痰(燥邪伤肺),继而腹胀尿少(湿邪困脾),医者用“桑杏汤”则湿更盛,用“五苓散”则燥愈烈,皆束手无策。

老秦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眉头比秋风扫过的落叶还沉。他掰开一个患者的眼皮,见白睛布满红丝,又按了按脉:“脉浮而濡,是燥裹湿邪,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小石头提着药篓跟在后面,篓里的猪苓已所剩无几——入秋后天干物燥,猪苓的“渗湿”之性虽减,“润燥”之力却增,成了紧缺之物。

“爹,《本草纲目》说猪苓‘利水道,治淋肿’,可这病还有燥咳,能用吗?” 小石头翻着泛黄的药书,书页上满是老秦批注的蝇头小楷。老秦蹲在溪边洗手,秋水寒凉刺骨:“燥有两种,一为‘温燥’,一为‘凉燥’。今年秋行夏令余湿,是‘凉燥夹湿’,猪苓性凉,本不宜用,但……” 他忽然起身,眼睛亮起来,“配桂枝!桂枝辛温,能‘温通阳气’,解凉燥;猪苓甘淡,能‘渗湿利水’,去内湿。二者相制为用,恰如‘水火既济’。”

回到家,老秦立刻配药:猪苓三钱为君,渗湿利水;桂枝二钱为臣,通阳化气;再加茯苓三钱健脾,泽泻三钱导湿,白术三钱燥湿,正是仲景“五苓散”的变局。“今年六气属‘阳明燥金’在泉,肺为金脏,最易受邪。” 他边碾药边说,“但湿邪困脾,脾属土,土能生金,脾湿则肺金失养。治肺先治脾,利水即润燥——这叫‘培土生金’,五行相生之理。”

药煎好时,屋外飘起冷雨。老秦端着药碗走进患者家,那汉子已咳得直不起腰,嘴唇干裂起皮。喝下药的当晚,汉子不再干咳,竟咳出几口稀痰,腹胀也轻了。三天后,小便渐利,脸上有了血色。消息传开,四里八乡的患者都来找老秦,药篓里的猪苓很快见了底。

“爹,山上的猪苓快挖完了。” 小石头望着空荡荡的晒架,“要不要让二柱他们再上山找找?” 老秦望着太白山,秋雾像薄纱裹着山尖:“秋主收,猪苓也该藏了。强行挖取,明年就难长了。改用‘土茯苓’替代吧,虽不及猪苓渗利之速,却能‘健脾燥湿’,更合‘秋收’养藏之道。” 他顿了顿,“治病如治山,不能竭泽而渔啊。”

第六回 外客贪利破古训 山怒苓枯现凶兆

秋分刚过,太白山下来了伙外乡人。为首的是个戴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自称“留洋学医”的周先生,手里拿着张地图,说要“科学开发”太白山的药材。“猪苓在西洋叫‘真菌利尿素’,价值连城!” 周先生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唾沫星子横飞,“什么供奉山神?都是愚昧!只要用炸药炸开腐木,保证一挖一个准!”

村民们听得发愣,老秦却气得发抖:“周先生,猪苓寄生于枯木,靠菌丝蔓延,炸药一炸,菌丝尽断,十年都长不出新苓!” 周先生推了推眼镜,冷笑:“秦老头,你们那套‘阴阳五行’早过时了。科学讲的是‘效率’,是‘利益’!”

第二天,黑风口传来轰隆巨响。周先生带着人,用炸药炸塌了半面山坡,腐木碎块飞溅,露出底下的猪苓,他们像捡石头似的往麻袋里装,别说供奉青岩,连老苓都挖得干干净净。二柱想拦,被他们推搡在地:“老东西,别挡财路!”

老秦赶到时,山坡已像被剜去一块肉,青岩上的老供台被碎石砸得粉碎。他蹲在地上,摸着断裂的猪苓菌丝,那白色的丝络在阳光下很快枯萎,像断了的血脉。“完了……” 他声音发颤,“山有山律,苓有苓性。周先生这是断了山的根,也断了人的路。”

不出三日,怪事接连发生。周先生挖的猪苓,装车时突然渗出黑水,恶臭难闻,转眼烂成泥;跟着他上山的人,要么手脚浮肿(湿邪下注),要么口舌生疮(燥火上炎),用西药治了无效,反倒越来越重。周先生不信邪,带着人又往深山去,这次却迷了路,在林子里转了三天三夜,干粮耗尽,最后是被寻上山的老秦救了回来。

“秦、秦伯……” 周先生瘫在地上,金丝眼镜碎了一片,“这山里……真有东西?” 老秦给他灌了口草药水,那水里飘着几片猪苓:“不是有东西,是有规矩。” 他指着周围枯死的草木,“桦树为阳,椴树为阴,猪苓居中,调和阴阳。你们把树炸了,苓挖了,阴阳失衡,五运错乱,人岂能无恙?”

当晚,太白山下了场怪雨,雨点带着股土腥味,落在地上竟泛出黑泡。老秦望着窗外,眉头紧锁:“水色黑,属肾,是‘肾水受邪’之兆。周先生伤了山之阴精,怕是要有大劫。”

第七回 冬藏失序生怪病 七情和合救危厄

冬至过后,太白山被大雪覆盖,本该“冬藏”养精,却接连发生“异症”:有的人明明穿得很厚,却浑身燥热,夜夜盗汗(阴虚火旺);有的人整日怕冷,喝热水都觉得凉(阳虚寒凝)。更奇的是,这些人都喊“腰痛”,小便要么像浓茶,要么像清水——老秦诊脉后,断定是“肾失封藏”,皆因“山之肾精受损”。

周先生的伙计们病得最重,一个后生竟出现“关格”之症:上吐清水,下闭不通,肚子胀得像鼓。西医束手无策,周先生只好厚着脸皮来找老秦:“秦伯,求您救救他们……我再也不敢乱来了。” 他摘下破眼镜,眼里全是血丝。

老秦没看他,只盯着药箱里的药材:“肾为水火之脏,藏真阴真阳。今年冬不藏精,是‘水火失济’。猪苓本入肾经,能利水,但此刻用之,恐伤真阴。” 他沉吟半晌,取出几味药:“需用‘七情和合’之法——猪苓配附子,猪苓利水,附子温阳,二者相须,利水而不伤阳;再加熟地滋阴,防附子燥烈,是为相畏;配茯苓健脾,土能制水,是为相使。”

这服药煎出来,颜色乌亮,带着股辛辣味。周先生的伙计喝下后,当晚就排了尿,虽仍有腰痛,却不再呕吐。老秦又调整药方:减附子,加杜仲,补肾强腰;增山药,健脾益肾。半月后,患者渐渐康复,只是每个人的腰上都留下一块淡淡的黑斑,像猪苓的纹路。

“这斑是山给的记号。” 老秦对小石头说,“提醒人别忘了,肾是‘先天之本’,山也是人的‘先天之本’。伤了山,就像伤了自己的肾,怎么补都难复原。” 小石头摸着自己的腰,想起去年在山里被蛇咬时,爹用猪苓配雄黄敷在伤口上,那蛇毒属“火毒”,猪苓性寒能解毒,雄黄辛温能杀虫,也是“七情相杀”之妙。

周先生临走前,给老秦磕了三个头,把剩下的炸药全扔进了山涧。“秦伯,我懂了,科学不是征服自然,是懂它、敬它。” 老秦摆摆手:“走吧。太白山的药,只给懂它的人采。” 看着周先生远去的背影,小石头忽然明白,爹守的不是规矩,是人与山的平衡,就像药方里的君臣佐使,少一味,多一分,都成不了良药。

第八回 春回苓生传古训 青岩依旧映初心

光绪乙巳年春,岁在蛇,五运属金,六气主厥阴风木。太白山的积雪化了,溪流里的冰碴撞出清脆的响,枯桦树下竟冒出新的猪苓芽,嫩白如玉,裹着层湿泥。老秦的背更驼了,走路时得拄着爹传下来的枣木拐杖,却执意要带小石头上山。

“今年风气偏盛,易得‘风邪’,猪苓得长在避风的坳里。” 老秦踩着融雪,拐杖点在地上,笃笃作响,“你看这山,东边朝阳属阳,西边背阴属阴,阴阳交界处,才是好药生长的地方——人也一样,刚柔相济,才能立身处世。” 小石头扶着爹,看见去年被炸毁的山坡上,竟长出了新的桦树苗,细弱却倔强。

走到青岩前,老秦让小石头跪下。少年学着爹的样子,双手捧起头茬猪苓,轻轻放在修复好的供台上。阳光穿过树梢,照在猪苓上,泛着温润的光。“太皓山神,秦氏后人献苓于此。” 小石头的声音有些发颤,却很坚定,“愿山常青,药不绝,人常安。”

磕完头,老秦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爹传给他的铜片,上面刻着“天人合一”四个字。“这铜片,你拿着。” 他把铜片塞进小石头手里,“猪苓的理,就是做人的理:利水而不耗气,渗湿而不伤阴。守得住这份平衡,就守得住太白山,守得住自己。”

下山时,小石头看见青岩旁的石缝里,长出一株蓝花,花瓣上沾着露水,像极了当年爹不让踩的那种。“爹,这是山神的褥子吗?” 老秦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是,也不是。它是山的眼睛,看着谁敬山,谁爱山,谁把山当成自个儿的根。”

回到村里,小石头开始教孩子们辨认猪苓:“桦树枯三年,椴树烂五年,阴阳相抱处,才有这灵根……” 他讲猪苓的性味归经,讲五运六气对药材的影响,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就像当年爹教他那样。孩子们听得入迷,手里的猪苓标本,在阳光下透着珍珠般的光。

赞诗

太白山高藏玉精,青岩有约证三生。

甘淡渗湿通水道,阴阳相济合天情。

七情和合君臣使,五运流转岁月明。

最是春回苓生处,一抔黄土养初心。

尾章

许多年后,小石头成了老石头,也有了自己的儿子。他常坐在青岩下,看孙子在桦树林里跑,手里举着刚采的猪苓,像举着块黑宝石。山风穿过林子,带着松涛和药香,和光绪年间的那阵一模一样。

有人问他,太皓山神真的存在吗?老石头笑了,指着满山的草木:“山就是神,树就是神,猪苓也是神。你敬它,它就给你生路;你懂它,它就给你智慧。” 他从怀里掏出那块铜片,阳光下,“天人合一”四个字亮得耀眼,像太白山亘古不变的心跳,像猪苓默默生长的根,像一代代药农弯腰采药时,与大地签下的、永不褪色的契约。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