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苓神记》
楔子
六盘山横亘西北,脊脉如苍龙腾跃,将黄土高原的燥烈与关陇平原的温润揽入怀中。山之阳,受烈日炙烤,石骨裸露处泛着赭红;山之阴,得溪泉滋养,松栎林里积着腐叶厚如绒毯。这阴阳相济的天地里,生一种奇菌,其核褐黑如漆,断面却似蜜蜡流脂,当地人称“猪苓”,更敬为“黑参”——言其药效可与长白山人参并肩,是六盘君(山神)遣来济世的药神。
传说远古时,六盘山遭“土疠”肆虐,人畜腹胀如鼓,皮肉浮肿,神农氏踏云而至,见桦树根下此菌,嚼之甘淡渗利,入汤竟能导湿毒从尿而出,遂指其为“土之精,水之使”,并与六盘君立誓:“此苓当护佑一方生民,然采者必怀敬畏,若贪其利而毁其根,必遭天谴。” 此后,六盘山药农便有了规矩:采苓前需以头茬三品献于“神树”(千年油松),焚香祷祝,方能动土。这规矩口耳相传,比地方志上的记载还要早百年。
上卷·黑参显圣
第一回 土运太过生湿疫 高伯藏苓救乡邻
民国二十二年,岁在壬申,五运属水,却逢“土气过盛”(岁土不及,木气乘之,反致土郁),六盘山夏雨连绵,山根下的村落被湿气裹得透不过气。入秋刚过,一场“湿疫”突然爆发:患者初起恶寒发热,继而头身困重,小腹坠胀,小便短赤如浓茶,县医院的西医打了针、灌了药,皆不见效,只眼睁睁看着浮肿爬上人脸,像吹胀的猪尿脬。
五保户高伯蹲在自家土坯房的门槛上,吧嗒着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房梁上吊着个竹篮,里面盛着十余枚猪苓,黑亮的皮上还沾着山泥——这是他开春时冒雨采的,本想留着给村西头瞎眼的王婆换过冬的煤,如今却成了救命的指望。
“高伯,李家娃快不行了!” 村支书气喘吁吁地闯进来,裤脚沾满泥点,“肚子胀得像要炸开,西医说‘肾功能衰竭’,没法治了!” 高伯磕了磕烟锅,慢悠悠起身,从竹篮里拣出三枚最大的猪苓:“去,把神树下的青石擦干净,摆上供品。”
供品是村人凑的:两个白面馍,一碗小米粥,还有高伯珍藏的半瓶烧酒。高伯对着千年油松作揖,声音沙哑如老树皮:“六盘君在上,黑参神在上,乡邻遭难,非贪苓之利,实乃救命。今以头茬三品献神,求神显灵,保一方平安。” 说罢,将猪苓轻轻放在青石上,焚起三炷艾草香——这是他爹传的规矩,艾草性温,能“通神”,与猪苓的“渗湿”相济,恰合“阴阳调和”之理。
县医院的陈院长闻讯赶来时,正撞见高伯在碾药。老药碾子转得吱呀响,猪苓粉混着茯苓、白术、泽泻的粉末,在粗瓷碗里泛着土黄色。“高伯,这猪苓在《本草经集注》里只说‘利水道’,能治这么重的病?” 陈院长扶了扶眼镜,他刚从医学院毕业,总觉得这些“土法子”不如化验单可靠。
高伯没抬头,往药粉里撒了把桂枝:“陈院长,书本上的猪苓是‘通’,咱六盘山的猪苓是‘通中带补’。你看这山,阳坡燥,阴坡湿,猪苓长在半阴半阳处,得燥气则不寒,得湿气则不燥,性味甘淡平,入肾、膀胱二经,既能利水,又不伤正气。今年土运太过,湿邪困脾,脾属土,土克水,水液停滞成毒,猪苓能‘助水行’,桂枝能‘通阳气’,阳动则湿化,这叫‘五苓散’的变局,比书本上的方子多了份山的性子。”
药煎好时,李家娃已陷入昏迷。高伯撬开他的嘴,一勺勺灌药汁。半个时辰后,娃突然哼唧一声,尿湿了褥子——那尿色深如酱油,带着股腥臭味。“好了,毒排出来了。” 高伯擦了擦汗,“再喝三剂,加些黄芪、党参,补补元气,这叫‘利水不忘补气’,不然水退了,人也虚了。”
陈院长看着药渣里的猪苓切片,断面的纹路像极了六盘山的沟壑,忽然想起县志上那句“猪苓,六盘之珍,其性与他山异,盖得地脉之精”,心里第一次对这“土药材”生出敬畏。
第二回 神树供苓传古训 口授心传胜墨痕
秋雨歇了三日,高伯带着陈院长上山采猪苓。说是路,其实只是被药农踩出的浅痕,碎石在脚下滚动,像踩碎了一地枯叶。“陈院长,你看这山,阳坡长山杏,阴坡生云杉,猪苓就爱躲在‘阴阳交’的桦树林里。” 高伯拄着枣木拐杖,杖头包着铁皮,是他爹年轻时打制的,“桦树死三年,皮腐而心未朽,猪苓才肯扎根——树养苓三年,苓护树三年,就像咱跟山,谁也亏不得谁。”
陈院长背着药箱,里面装着放大镜和标本夹,他总觉得高伯的话太“玄”:“高伯,现代科学说猪苓是真菌,靠吸收树木的营养生长,哪有什么‘互养’?” 高伯停下脚步,指着一棵枯桦树:“你扒开这腐皮看看。” 陈院长依言剥开树皮,见内侧布满白色菌丝,像棉絮裹着黑褐色的猪苓核。“这菌丝能分解朽木里的‘土毒’,让新苗好扎根。” 高伯用拐杖敲了敲树干,“树为阳,苓为阴,阴阳相抱,才是生机。书本上写的是‘理’,山里藏的是‘活法’。”
走到半山腰的千年油松下,只见树下有块丈许见方的青石,石面上刻着个模糊的“苓”字,周围摆满了瓷碗、布包——都是药农献供后留下的。“这是‘神树’,咱六盘山的猪苓都听它的。” 高伯从怀里掏出块油纸包,里面是去年晒干的猪苓粉,“采新苓前,得先把旧年的苓粉撒在石上,告诉神树‘没忘本’。”
他蹲下身,用手指在青石旁的泥土里摸索,忽然停住:“有了。” 陈院长凑过去,见他拨开腐叶,露出个黑褐色的菌核,像只蜷着的小猪。“这是‘母苓’,周围准有‘子苓’。” 高伯没立刻挖,先点燃三炷艾草,青烟袅袅绕着松枝上升,他对着神树作揖:“六盘君,黑参神,今日采苓三枚,留七枚护根,求来年发得更旺。”
挖苓用的是骨刀,高伯说铁器会“惊了苓气”。他顺着菌丝的走向轻轻剥离,母苓周围果然卧着七枚小子苓,最大的不过拇指大。“子苓得留着,就像留种子。” 高伯把三枚大苓放进竹篓,又用腐叶把土盖好,“咱六盘山的猪苓,比不得太白山的肥,可耐旱,去年大旱,别处的苓都枯了,就咱这山的还活着——它知道咱靠它活命,自己也熬着。”
陈院长用放大镜观察猪苓的断面,见纹理间有细密的亮晶点,像撒了把碎银。“这是‘苓精’,别处的猪苓没有。” 高伯说,“《本草纲目》只说猪苓‘色黑质坚’,没说这晶点吧?它能‘涩精止遗’,治那些‘水湿下注’的滑精症,比加龙骨、牡蛎还管用。” 陈院长翻出随身带的《中药大辞典》,果然没提这晶点,脸微微发烫——他一直以为书本能穷尽药之性,原来还有太多“口传心授”的秘密。
下山时,高伯给陈院长讲了个故事:光绪年间,有个药农贪心,把一片猪苓连根挖尽,没献供,结果下山时摔断了腿,药篓里的猪苓全变成了泥。“不是山神罚他,是他断了苓的根,也断了自己的路。” 高伯望着远处的云海,“山有山的账本,你取多少,就得还多少,这账比县衙门的还清楚。”
第三回 五保户藏苓济困 药神显灵辨真伪
入冬后,六盘山飘起了雪,高伯的土坯房却比往常热闹。村东头的张婶来求药:“高伯,我家汉子得了‘水臌’,肚子大得像瓮,吃不下饭,县医院说没法治了……” 高伯掀开竹篮,里面只剩最后三枚猪苓,是他打算过冬换粮的。“拿去吧,” 他把猪苓包好,“配白术、干姜,白术甘温健脾,干姜辛热散寒,跟猪苓的甘淡渗湿凑成‘铁三角’,脾阳一旺,水湿自退。”
张婶要给钱,高伯摆摆手:“等你汉子好了,开春帮我劈柴就行。” 陈院长恰好在场,看着高伯空了的竹篮,忍不住问:“您自己的口粮怎么办?” 高伯笑了,指了指窗外:“山不会饿着守山的人。前阵子我在石缝里刨了些洋芋,够吃了。” 他顿了顿,“猪苓这东西,救急不救富,当年我爹娘饿死时,是山神托梦让我采苓换粮,现在该我还这份情了。”
没过几日,陈院长在县医院遇到件怪事:有个患者拿着“猪苓”来配药,说是从外地药贩手里买的,价格比本地的便宜一半,可煎药后不仅无效,反而加重了水肿。陈院长看着那“猪苓”,颜色偏黄,断面也没有亮晶点,一时拿不准,只好去请教高伯。
高伯捏起一块“猪苓”,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刮:“这是‘伪苓’,是别山的‘柴苓’,性子燥烈,利水时带着‘火气’,吃了就像往湿柴上泼油,越烧越旺。” 他从炕席下摸出块本地猪苓,“你看咱这苓,黑中带紫,断面有晶点,闻着有股土腥甜味;伪苓色浅,断面发糠,味带苦涩——这是山给的记号,书本上画不出来。”
他又教陈院长个法子:“拿块苓放在舌尖,咱这猪苓初尝淡,细品回甘;伪苓入口就苦,像吞了败叶。” 陈院长依言试了,果然如此,不禁感叹:“原来辨别真伪,不靠仪器,靠的是舌头和鼻子。” 高伯点点头:“药是治人的,得用心去认,就像认人,光看脸不行,得看心。”
后来张婶的汉子好了,提着半袋小米来谢高伯,说喝药时总觉得药罐里飘着松木香,像神树的味道。高伯望着窗外的雪,笑了:“那是药神在说,该留的留,该给的给,日子才长久。”
第四回 冬藏苓实验药性 经方活用见真章
腊月里,六盘山的雪没膝深,高伯和陈院长在屋里炮制猪苓。高伯把采来的猪苓洗净,用竹刀切成薄片,摊在苇席上,放在炕头慢慢烘干——他说不能用太阳晒,会“晒走苓气”,也不能用柴火烤,会“染上烟火燥气”,必得用“人炕的温气”,才能保住“平和之性”。
“陈院长,你说书本上写猪苓‘无补性’,对吧?” 高伯边翻晒苓片边问。陈院长点头:“《本草衍义》说‘猪苓利水甚捷,久服必损肾气’。” 高伯笑了,从墙角拖出个陶罐,倒出些黑乎乎的东西:“你尝尝这‘苓膏’。” 陈院长捏起一块,入口软糯,带着甜味,不像药材倒像吃食。“这是用猪苓和蜂蜜熬的,” 高伯说,“咱六盘山的老人冬天常吃,能‘固肾涩精’,治夜里尿床——你看,只要配得好,利水的药也能变‘补药’。”
他解释道:“猪苓甘淡渗湿,蜂蜜甘平补中,二者相使,利水而不伤阴,还能固肾。这就像治水,光疏不行,还得筑堤,蜂蜜就是那堤。” 陈院长忽然想起自己接诊的一个患儿,患“遗尿症”多年,用了不少“缩泉丸”都无效,是不是因为“湿邪未去,徒补无益”?他赶紧记下这方子,打算回去试试。
除夕夜,高伯的土坯房里来了两位客人:陈院长提着块腊肉,张婶的汉子扛着袋白面。高伯用猪苓炖了只山鸡,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药香混着肉香飘满屋子。“高伯,我把您辨猪苓的法子写进了医院的《草药手册》,还加了那‘苓膏’治遗尿的方子。” 陈院长给高伯倒了杯酒,“以前我总觉得中医得靠文献,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宝贝在山里,在您这样的老药农心里。”
高伯喝了口酒,脸膛通红:“写下来好,省得以后没人懂了。但记住,书本是死的,病是活的,猪苓的性子也跟着年成变——今年水湿重,它的渗湿力就强;明年燥气盛,它的润燥功就显。就像人,得跟着天走,才不生病。”
窗外的雪还在下,神树的影子在雪地里拉得很长,像个守护的巨人。竹篮里,新炮制的猪苓片在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六盘山的心跳,在冬夜里轻轻搏动,等着开春时,再把根须扎进新的泥土里。
(上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