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次已经铁了心要把这场仗打起来了。
他心里头对德川家康的火气积攒了不是一天两天了。
尤其是这次石见银山的事,他越想越气——德川家康这老东西,居然敢瞒着所有人跟大明偷偷摸摸谈判!
虽说他也看出来了,这事儿明摆着是大明设的套,就是想让他们窝里斗,但他忍不住琢磨:万一呢?万一德川家康真跟大明私下里达成了什么协议呢?
换个角度想,要是现在站出来跟大明谈条件的是自己,德川家康那只老狐狸肯定也会这么想。这种互相猜忌的心思就像野草似的在心里疯长,让他坐立难安。他总觉得,德川家康手里说不定藏着什么底牌,这次接下石见银山,就是要借着大明的势力壮大自己,早晚要骑到丰臣家的头上。
更重要的是,他不能让人觉得自己这个关白说话不管用。现在他还是日本的关白,名义上是全日本最大的官,手底下那么多大名和家臣都看着呢。要是连德川家康都压不住,连石见银山这种大事都摆不平,那以后谁还会服他?他这个\"大佬\"的位子怕是坐不了多久了。
至于那些明军,他根本没放在心上。反正秦军说好了要撤军,现在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了。在他看来,大明本来就没打算占日本的地盘——日本就这么点地方,又多山又少田,除了石见银山,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宝贝。大明那么大的国家,什么好东西没有?犯不着跑到这穷地方来费力气。
再说了,以前大明帮着朝鲜打日本的时候,打完了就自己回去了,也没见他们把朝鲜占了。所以他觉得,这次明军撤走了,肯定就不会再回来了。就算回来,那也是以后的事,眼下最要紧的是先把德川家康摁住。
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还有手底下那帮武将的利益。跟着他的这些武将,大多是当年跟着丰臣秀吉打天下的老人,手里握着兵权,脾气也冲。这次石见银山被德川家康抢了先,这帮人早就炸了锅,天天跑到他跟前喊着要出兵。要是他这个当主君的不拿出点强硬态度,这些人说不定就要自己带兵去找德川家康拼命了,到时候局面更难收拾。
其实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年轻,才二十五岁,总想着干出点大事业来,超过他的养父丰臣秀吉。当年丰臣秀吉没能完成统一日本、称霸东亚的梦想,他想接着干。要是能借着这次机会打败德川家康,把石见银山抢过来,手里有了钱,就能招更多的兵,买更多的武器,到时候整个日本就没人敢跟他叫板了。
他甚至已经开始琢磨打赢之后的事了——到时候把德川家的地盘分了,给手底下立功的武将们多赏点土地,大家肯定更愿意跟着他干。等日本统一了,再慢慢积攒实力,说不定有一天能打到大明去,把当年在朝鲜吃的亏给找回来。
这些抱负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心里,让他觉得这场仗非打不可。他甚至觉得,就算知道这是大明设的套,也得往里跳。因为不跳的话,德川家康就会借着石见银山的银子越来越强,到时候自己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了。
他也知道前田利家那些老臣不赞成打仗,总说大明是想让他们内斗。可他觉得,老臣们年纪大了,胆子也小了,只想着安稳过日子。他们根本不懂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就得敢闯敢拼,要是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冒,还谈什么建功立业?
这天晚上,丰臣秀次在自己的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这些念头。窗外的月亮照着院子里的松树,影子摇摇晃晃的,就像他心里的想法一样乱。
他想起三年前刚当上关白的时候,那些不服气的大名暗地里说他年轻,镇不住场子。是前田利家帮他压下了那些闲话,可他自己知道,要是没有真本事,光靠老臣撑腰是没用的。这次跟德川家康开战,不光是为了石见银山,更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他丰臣秀次不是只会躲在老臣身后的软蛋,而是能撑起丰臣家的真汉子。
他又想到手底下那些武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就等着他下命令。这些人跟德川家早就有仇,当年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就因为地盘的事跟德川家康吵过好几次。现在有了开战的理由,他们肯定会拼尽全力。有这些人帮忙,打赢德川家康应该不难。
至于大明那边,他觉得就算知道他们开打了,也不会真的出兵干涉。大明要的是日本乱起来,只要他们不乱到敢打大明的主意,大明就只会站在边上看热闹。等他打败了德川家康,统一了日本,再派个人去跟大明说点好话,说不定还能把石见银山正式划到丰臣家名下。
这么一想,他心里更踏实了。他觉得自己的决定没错,不管从哪方面看,这场仗都必须打。不光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将来的打算。
他走到案几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出兵\"两个字。笔尖划破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屋子里显得特别清楚,就像他心里那个终于下定的决心。
他知道,这两个字写下去,日本又要陷入战火了。可他不在乎,或者说,他觉得比起丰臣家的未来,这点代价不算什么。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打赢之后的风光,是手底下的人喊他\"太阁\"的样子,是丰臣家重新称霸日本的景象。
至于那些可能会死在战场上的士兵,那些可能会被战火毁掉的村庄,他暂时顾不上想了。在他看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总得有人付出代价。
反正这场仗,他打定了。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也不会有第二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