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城那套巧夺天工的“活水循环系统”,在第一次试运行中便展现出了化污水为清泉的神奇效果,彻底征服了所有人的质疑,也让“格物风水”这一理论,第一次在现实中彰显了其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
然而,对于安国公张大山而言,这仅仅是完成了他宏伟环保蓝图中的一环。
水之患,固然可怕。
但那无形无影,却又无孔不入的“气”之毒,才是对一座城市,乃至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更为长久、也更为阴险的威胁。
黑水镇那终日不散的、如同锅底灰般的浓厚雾霾,以及镇中居民日益高发的咳疾、喘症,便是最惨痛的证明。
张大山绝不允许自己亲手规划的清溪城,重蹈那样的覆辙。
他知道,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必须直面百工之业中最核心、也最“肮脏”的部分——那就是以炼铁高炉、烧炭窑、石灰窑为代表的,那些需要熊熊燃烧、并会产生大量烟尘的“火”之产业。
“五行之道,火曰炎上。”
在清溪城“百工区”的规划工地上,张大山指着远处,那几座刚刚由张柱子带领营造司的工匠们,严格按照他绘制的新式图纸,砌筑起来的、比寻常高炉要高大许多的炉体,对身边的学子和工匠们说道。
“火之力,能熔金炼铁,是为我大宁富国强兵之本,此乃其‘利’。”
“然,火燃煤木,必生烟尘,其性燥烈,其色污浊,随风而散,可遮天蔽日,可入人肺腑,久而久之,必伤人之根本,损万物之生机。此乃其‘害’。”
“黑水镇之弊,便在于只知取火之利,而不知控火之害,任由那毒烟肆虐,终将自食恶果。”
“而我清溪城,要做的,便是要为这头桀骜不驯的‘火焰猛兽’,套上缰绳,立下规矩。既要用其力,也要制其害。此,方为真正的‘控火之术’!”
他的这番话,再次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在他们的认知里,烧火冒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烟,乃是无形之物,随风而散,又如何能“控制”?
安国公这次,又将拿出什么神仙般的手段来?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张大山开始阐述他那早已成竹在胸的“控烟三策”。
第一策:高烟囱,顺风而散。
“诸位请看,”他指着那几座新式高炉旁,一同拔地而起的、高达十余丈的巨大砖石烟囱。
“此物,名为‘烟囱’。其理至简,热气上浮,烟囱越高,则其内部热气上升之势越猛,抽力便越大,能将炉中烟尘,尽数引至高空。”
“我清溪城百工区,地处全镇下风口。此高烟囱,能将那烟尘送至数百尺之高空,再借风势,将其吹向更远处的无人山林,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城镇居民区的直接影响。此为‘顺势而为,疏而不堵’之法。”
这个设计,虽然原理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一个极具创见的思维突破。
传统的炉窑,大多只是在炉顶开一个简单的排烟口,烟尘滚滚,四散弥漫。
而这种将所有烟尘都集中到一处、并利用高烟囱进行“高空排放”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第二策:水幕帘,洗烟除尘。
“光是排高,尚且不足,终究是将污秽转移他处,非治本之道。”
张大山继续说道,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匪夷所思的、更为核心的技术。
“真正的控烟之术,在于‘洗’。”
“洗?”众人面面相觑,烧火的烟,还能像洗衣服一样洗?
“没错,就是洗。”张大山神秘一笑,带领众人走近了一座已经基本完工的、作为示范的炼铁高炉。
众人这才惊奇地发现,在那座高大的烟囱内部,靠近炉口的位置,竟然被巧妙地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由无数根穿了细孔的陶管和引水渠道组成的环形装置。
而在烟囱的顶部,则修建了一个小小的蓄水池,池水正通过管道,与这套环形装置相连。
“此装置,我称之为‘水幕除尘器’。”
张大山指着那些密密麻麻的陶管,解释道。
“待高炉点火,烟尘升腾之际。我们便打开顶部水池的阀门,清水便会从这些陶管的细孔之中,如同细雨一般喷洒而下,在烟囱内部,形成一道……水做的幕帘!”
“那些滚烫的、夹杂着无数煤灰、粉尘的烟气,在穿过这道水幕之时,其中大部分的尘埃颗粒,便会被潮湿的水珠粘附、包裹,然后随着水流,沉降到底部的集灰池中。”
“而经过这番‘洗涤’之后,再从烟囱顶部排出的,便是相对干净、尘埃大减的烟气了。如此,便能将十之七八的污秽,都留在我们这集灰池内,而非任其飘散于天地之间。”
“至于这集了灰的‘浊水’嘛……”他指了指集灰池旁一条通往“活水净化系统”的管道,“自然有它该去的地方,经过层层净化,最终,水归清水,灰归灰土,各得其所。”
水幕除尘!
这个充满了天才般想象力的构想,如同在众人脑海中劈下了一道闪电!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水与火这两种看似不相容的力量,竟然还能以这种奇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用来“清洗”那看似无形无影的烟尘!
这……这简直是神乎其技,闻所未闻!
那些格物院的学子们,更是激动得两眼放光,立刻就围了上去,仔细研究着那套装置的每一个细节,口中不停地发着“精妙”、“绝伦”的赞叹。
他们知道,安国公今日,又为他们,上了一堂足以改变世界、也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的“格物”大课!
第三策:改燃料,从源而控。
“疏散与洗涤,皆是治标之策。”
张大山的声音再次响起,将众人的思绪,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真正的治本之道,在于……改变我们所用的‘火’本身。”
他让人抬上来了两筐不同的燃料。
一筐,是普通的、从附近煤窑挖来的原煤,黑乎乎的,夹杂着不少土石杂质。
另一筐,则是一种色泽乌黑油亮、质地坚硬多孔、敲击之下会发出清脆金属声的奇特“黑石”。
“此,乃原煤。其性虽烈,但燃烧之时,烟大,灰多,且常含硫磺等毒物,是为‘劣火’。”
“而此物,”他拿起一块乌黑的“黑石”,展示给众人,“乃是用原煤,经过隔绝空气、高温干馏之后,制成的‘焦炭’。其燃烧之时,烟极少,灰亦极少,热力却比原煤更强,更持久,是为‘精火’!”
“黑水镇,用的是‘劣火’,故而黑烟蔽日,毒气熏天。”
“而我清溪城,将来所有的高炉、窑厂,都必须,也只能,使用这种‘精火’!”
“我已命柱子,在百工区内,专门修建数座大型干馏窑,将所有运来的原煤,都先转化为焦炭,再行使用。”
“如此,便能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尘的产生。此,方为‘釜底抽薪’之上策也!”
高烟囱疏散,水幕帘除尘,改燃料控源。
这“控烟三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从末端治理,到过程控制,再到源头削减。
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远超这个时代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就在张大山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清晰地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已经被安国公那深邃如海的智慧,和那份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力,给彻底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