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城的营造工地上,安国公张大山那颠覆时代的“控烟三策”,如同为这座未来的工业新城提前戴上了一个巨大而有效的“口罩”,从源头上扼住了那头名为“大气污染”的猛兽的咽喉。
然而,张大山深知,百工之业对天地的侵蚀,远不止于无形的烟尘。那些有形的、被视为“废物”和“垃圾”的固体残渣,若是处置不当,同样会像慢性的毒药一般,慢慢侵蚀土地的生机,污染地下的水源,最终留下难以挽回的创伤。
黑水镇外,那几座由炉渣、煤灰、矿渣堆积而成的、寸草不生的巨大“黑山”,以及山脚下那片被渗滤出的、五颜六色的毒水浸泡得散发出阵阵恶臭的土地,便是最触目惊心的例证。
“五行之道,火能生土。”
在一片新规划出的、地势相对低洼且远离水源的区域,张大山指着眼前这片即将成为清溪城“废弃物处理中心”的土地,对他麾下的学子和工匠们继续阐述着他的“格物风水”之道。
“高炉燃烧,百工锻造,所余之炉渣、煤灰、粉尘,其性燥烈,其形顽固,在黑水镇,它们是被随意丢弃的‘废土’,是污秽土地、人人避之不及的‘毒物’。”
“然,在我看来,”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此等‘火生之土’,若能善用其法,辨其性,控其形,便能化腐朽为神奇,使其重归于‘有用之土’,甚至……成为比寻常泥土更为珍贵的‘宝贝’!”
“这,便是我清溪城的……循环之道!”
他的这番理论,再次让众人感到新奇不已。
在他们的认知里,那些从炉子里掏出来的、黑乎乎、硬邦邦的渣滓,除了扔掉,还能有什么用?
安国公这次,又要拿出什么“点石成金”的神仙手段来?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张大山开始详细地阐述他那套同样远超这个时代的、关于“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宏伟规划。
第一步:分类收集,从源分离。
“万物之治,始于分类。”
张大山下达的第一道指令,便是在整个清溪城,推行一套极其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
他让柱子带领木工坊的工匠们,制作了数千个大小不一的、涂有不同颜色标记的木制垃圾箱。
绿色的,用来收集厨余、落叶、人畜粪便等可以腐熟的“生气之物”。
黑色的,用来收集炉渣、煤灰、碎砖烂瓦等不可腐熟的“无气之物”。
黄色的,则专门用来收集那些破碎的陶器、废弃的金属零件、以及撕碎的旧布料等可以“回收再造”之物。
这些垃圾箱,将被安放在清溪城未来每一户民居的门口,每一个作坊的角落,每一条街道的旁边。
并且,营造总署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环卫队”,负责每日定时、定点地,将这些分类好的垃圾,运送到各自指定的处理区域。
“凡民居工坊,若有混投乱弃者,初次警告,再次罚款,三次以上,则削减其在城中享有的各项便利。此为铁律,任何人不得违背!”
这项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吹毛求疵”、“多此一举”的规定,却在张大山的强力推行下,成为了清溪城未来城市管理的第一块基石。
第二步:有机堆肥,地力归田。
所有被收集到绿色垃圾箱里的“生气之物”,它们的最终归宿,便是位于城郊农垦区边缘的、那几个规模比张家自用的大了数十倍的……巨型堆肥坑。
张大山将自己早已摸索成熟的堆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农学司的学子和负责管理此地的老农。
他教他们如何将厨余、落叶、粪便、杂草等按照“干湿搭配、层层堆叠”的原则进行堆放。
教他们如何控制堆肥的温度和湿度,如何通过定期翻搅来加速其腐熟。
教他们如何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来判断堆肥是否已经彻底“熟透”,变成了可以滋养万物的优质有机肥。
“此法,乃是效仿天地自然之道。”张大山对众人解释道,“落叶归根,枯草化泥,万物生长,本就源于此等循环。我等所为,不过是顺应其道,并以格物之法,使其更快,更高效罢了。”
“将来,这些由‘废物’转化而成的‘精粮’,将源源不断地,反哺于我清溪城周边的万顷良田。使其地力,不仅不会因为耕种而衰退,反而会年复一年,愈发肥沃。此,方为‘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长久之计。”
第三步:炉渣制砖,变废为宝。
而那些从黑色垃圾箱里运来的、被黑水镇视为“毒瘤”的炉渣和煤灰,在清溪城,则迎来了它们“脱胎换骨”的新生。
它们的归宿,是位于“百工区”内的、一座专门为此而兴建的……新式砖窑。
张大山再次拿出了他那份经过无数次改良和试验的“改良土坯”配方。
但这一次,配方中的主角,不再是普通的黄黏土。
而是,那些坚硬的炉渣和细腻的煤灰。
他指导工匠们,先将收集来的炉渣,用新研制出的、以水力驱动的“碎石碾”,碾成大小均匀的细小颗粒。
再将这些颗粒,与煤灰、少量黏土、以及从石灰窑运来的生石灰,按照一个极其精确的比例,进行混合。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再用压力更强的模具,压制成型。
最后,送入经过改良的、温度能达到更高的新式砖窑中,进行长时间的低温烧结。
当第一批由这些“工业垃圾”制作而成的新式砖坯出窑时,所有人都被其优异的性能给彻底震撼了。
这种砖,色泽青黑,质地均匀。
其坚硬程度,竟然比他们之前用黄黏土制作的改良土坯,还要高出三成不止!用铁锤奋力敲击,也只能砸出一个浅浅的白印。
而且,因为其内部含有大量细小的气孔,其重量反而更轻,隔热保温的性能也更好。
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天啊……这……这真是用那些没人要的炉灰渣子做出来的?”一个老工匠抚摸着手中那块坚硬冰冷的青黑色砖坯,喃喃自语,仿佛在看一件不可思议的艺术品。
“正是。”张大山笑道,眼中充满了将知识变为现实的自豪,“此物,我称之为‘炉灰砖’。”
“将来,我清溪城所有的房屋、道路、沟渠,都将用此砖来建造。”
“咱们不仅解决了废渣堆放的难题,还为城市建设,找到了一种更廉价、也更优质的材料。”
“这,便是我所说的,‘火生之土,亦可为基’的循环之道!”
这个奇迹般的“点石成金”之术,彻底颠覆了所有人对“废物”的认知。
也让清溪城的建设成本,在无形之中,大大降低了。
分类,堆肥,制砖。
张大山用这环环相扣的三步棋,为清溪城构建起了一套完整而又高效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
他不仅解决了黑水镇那“黑山围城”的巨大隐患。
更用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式,将工业化带来的“副产品”,转化为了城市发展的新资源、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