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的残军撤离汉阴渡口时,已近翌日午时。
阳光照在他们疲惫的身影上,甲胄的碰撞声里没了往日的雄浑,只剩下一片压抑的沉重。
拓跋晃牵着战马走在队伍后面,时不时回头望向南岸的飞虎军营地,那里的玄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却没派一兵一卒追击 —— 辛弃疾信守了承诺。
“皇兄,你看他们真的不追。” 拓跋翰骑着一匹战马,凑到拓跋晃身边,脸上虽还带着疲惫,却没有了昨日的恐惧。
他怀里揣着一块飞虎军士兵给的麦饼,是约定好西迁时那个伤兵塞给他的,此刻还带着余温。
“辛将军是个好人。” 一旁的斛律幡地斤小声说。
拓跋翰想起辛弃疾递稻种给拓跋焘时的眼神,没有丝毫敌意,只有一片真诚。
他没有说话,只是握紧了缰绳,心里忽然想起去年在冀州,他率黑槊营劫掠南朝的稻田,那些百姓哭着跪在地上求饶的场景,此刻再想起,只觉得一阵羞愧。
月余。
队伍行途近半,长孙观突然勒住马,指着林中县(姑臧)前方的官道:“陛下,您看!那里有一队人马!”
拓跋焘抬头望去,只见远处的官道上立着十几面北魏的狼头旗,为首的将领穿着一身残破的铁甲,正朝着他们挥手。
“是源贺!” 拓跋焘的声音带着惊喜,连忙策马奔过去。
源贺是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当年征伐柔然时曾救过他的命,自己也为这员老将寻了个后方城池叫其将养身体,后来听说城池被飞虎军诈开后源贺便被俘虏,却没想到竟会在这里相遇。
源贺见拓跋焘过来,翻身下马,单膝跪地:“臣源贺,参见陛下!”
他的甲胄上满是血污,脸上还留着一道未愈合的刀疤,却依旧挺直脊背,“臣自忻州战败被俘后,便被看押,辛将军见劝降我等不成,便留了张纸条,说陛下半月后最迟两个月,就会带大军往西域而行,我等可在林中县等候,臣便在此地等了近一个月。”
拓跋焘扶起源贺,看着他身后心系大魏的士兵百姓,虽只有百余,却个个眼神坚定,没有半分疲惫,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多亏有你,不然朕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源贺从怀中取出那张纸条,递给拓跋焘:“这是辛将军给臣的,上面写着西域的地形和部落分布,还说若遇到困难,可以去龟兹找那里的国王,他已派人打过招呼。”
拓跋焘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工整清晰,甚至标注了沿途的水源和绿洲,心里对辛弃疾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辛弃疾。。。” 他喃喃自语,想起汉阴渡口的对话,想起那些饱满的稻种,忽然觉得,或许离开中原,真的是对的选择。
“陛下,我们真的要去西域吗?” 宗爱凑过来,声音带着一丝不甘。
他一向主张南侵,此刻却没了往日的嚣张,只剩下一片茫然。
拓跋焘看了他一眼,又望向远方的西域方向,阳光洒在官道上,像一条通往新生的道路:“去!西域有广阔的土地,有未被开发的资源,足够我们的子民生活。听说匈奴还到了更西边,在那边如鱼得水,我们不能再执着于中原的征战,要为我大魏的子民寻找一条新的生路。”
他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连最胆小的百姓,眼神里也多了几分希望。
队伍继续向西行进,源贺走在最前,手里拿着辛弃疾给的纸条,指引着方向。
拓跋晃骑着马走在拓跋焘身边,看着父亲的侧脸,忽然道:“父皇,辛将军是个英雄。”
拓跋焘点了点头,目光里满是复杂:“他不仅是英雄,还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若不是阵营不同,或许我们能成为朋友。”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此刻他才真正明白《道德经》中这句话的深意,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能只靠战争征服,而是要靠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凝聚人心。。。
————————
一个月前的汉中飞虎军营地,是一片热闹景象。
薛安都正带着士兵们清理战场,将缴获的北魏甲胄堆成整齐的垛,甲叶上的血污已被擦得干净,只留下淡淡的锈迹。
“这些甲胄可以熔了铸犁铧,” 薛安都对身边的工匠说。
“等明年开春,汉中的百姓就能用新犁种地了。” 工匠们连连点头,手里的锤子敲得更响了。
沈攸之带着伤兵们坐在篝火旁,军医正用煮沸的烈酒给他们清洗伤口。那个十六岁的屯田兵捧着一碗热粥,递给沈攸之:“沈将军,你也喝点吧。这粥是芍陂的新米煮的,可香了。”
沈攸之接过粥,喝了一口,清甜的滋味在舌尖漫开,想起辛弃疾说的 “汉中也能种新稻”,心里忽然充满了期待。
宗悫的弓弩营则在营外挖起了沟壑,却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划分出一片一片的田地。
“明年咱们就在这里种稻种粟,” 宗悫对士兵们说。
“让汉中的百姓看看,咱们飞虎军不仅会打仗,还会教他们种地。” 士兵们轰然应诺,手里的铁锹挖得更起劲了。
辛弃疾坐在高台上,手里拿着《九议》,阳光透过书页洒在他的脸上,温暖而平静。
刘勔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元帅,拓跋焘的残军已过了秦岭,源贺等人也被释放,带着粮草到了林中县等待拓跋焘了。”
辛弃疾接过热茶,喝了一口,茶香混着暖意传入心底:“好。”
他望着远处的秦岭山脉,青翠的山峦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像一道守护太平的屏障。
营外的歌声还在继续,士兵们唱着 “淮泗烽烟熄,汉中夜色宁”,歌声与溪水声交织,像一首无声的太平谣。
夕阳西下时,汉中的天空被染成一片金红,营地里的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的秦岭山脉相映成趣。
辛弃疾站起身,望着营地里忙碌而欢乐的身影,心里忽然觉得一阵安宁。
他知道,这场仗结束了,中原一统、天下太平即将重新降临人间,有了足够的田地粮食,会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晚风拂过营地,带着溪水的清凉和田间丰收的清香,辛弃疾握紧了手中的《九议》,斩马刀在鞘中轻响,仿佛在回应他的决心。
似乎,他那些在《九议》中写下的太平愿景,即将会成为现实。
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华夏大地,再也没有烽烟,只有金黄的麦浪和百姓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