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303章 石磨豆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廿七,谷雨将至,药膳馆的后院老槐树下,石磨吱呀作响。郑淮安提着木桶从井边走来,桶中黄豆圆润如金,在清水中微微颤动。东北黄金豆。老人将豆子倒在竹匾上,豆粒饱满,透着黑土的丰饶。

小林捧着陶盆进来,盆中盛着新点的卤水,水色微黄,泛着晶莹的光泽。渤海湾盐卤。她将卤水轻放在石磨旁,卤香清冽,带着海潮的气息。我取过竹勺轻搅,水纹荡漾,透着淡淡的咸涩。

豆要泡透。郑淮安执竹筛,筛去瘪豆杂粒,将圆豆倒入瓦缸。山泉水没过豆面,豆粒在缸中渐渐饱胀。春水寒,需浸足三宿。老人指尖轻捻豆粒,豆皮应声而裂,露出鹅黄的豆肉。小林盯着水缸:上次我泡的豆出浆少了。

磨浆最是关键。石磨缓缓转动,泡发的豆粒连水徐徐添入磨眼。郑淮安推磨手法沉稳,如太极云手:重则糊磨,轻则不出浆。乳白的豆浆从磨缝渗出,如瀑泻玉盆。小林试着推磨,却总是时快时慢。心随磨转,气沉丹田。我示范,如牵牛耕田,步步扎实。

滤渣需要耐心。磨好的豆浆倒入棉布袋,袋口扎紧。郑淮安执木杠轻压,浆液从布缝渗出,豆渣留于袋中。初压轻柔,渐加重力,渣干方止。豆浆在盆中渐渐澄澈,泛着乳白的光泽。老人执勺舀起:浆浓如乳,方是时候。

煮浆讲究火候。大锅坐文火,豆浆徐徐倒入。郑淮安执长勺轻搅,防止粘底。火要文,勺要勤,防沸防溢。豆香渐渐浓郁,浆面结起薄皮。老人执竹筷轻挑豆皮:皮薄如纸,浆浓正好。

点卤考验功夫。煮好的豆浆入瓦缸,降温至八十度。郑淮安执卤壶,手法如蜻蜓点水:卤要缓,搅要轻,云聚为花。卤水落入浆中,豆花渐渐凝结,如雪云沉浮。小林盯着缸中变化:像在观天象。

压制定型。豆花舀入铺棉布的方框,包布覆顶。郑淮安盖上木板,压上青石:石重则实,石轻则松。豆花在石下渐渐紧实,渗出清浆。老人执尺量高:三寸为度,老嫩适中。

成品的豆腐方整如玺,质白如玉。郑淮安执薄刀轻切,断面如雪,隐见细孔。点卤差一分则嫩,多一分则老。老人取一块轻尝,豆香纯正,口感绵韧,余味清甜。

小林小心捧起一块,豆腐在掌中微微颤动。嫩得像捧着月光!她学着蘸酱料,咸香更显本味。三人就着新腌的韭花,在晨光中品尝这方洁白。

窗外布谷啼鸣,厨房里豆香萦绕。郑淮安说起年轻时在淮南吃的八公山豆腐,小林讲述家乡的石膏豆腐,我则想起师父教的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炊具洗净时,日上三竿。小林擦拭着石磨,忽然问道:程教授,为什么非要用盐卤?我指着未尽的卤水:盐卤性烈,豆腐紧实,比石膏更存豆香。她若有所思地记下。

郑淮安在收拾豆渣时轻叹:现在的豆子都不够香了,秋收时我去三江平原寻些老品种。他翻出个陶坛,取出霉制的毛豆腐:这是去岁的存货,异香独具。

春日暖阳下,我们在院中继续料理豆制品。豆渣烙饼,豆浆煮粥,连黄浆水都被郑淮安说要洗发。药膳馆的炊烟在蓝天中袅袅升起,将这场春日的豆腐宴化作清淡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