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版Lemon#】
【大清破败,礼乐崩坏。】
【万国朝拜变割韭菜。】
【师夷长技以制老外,救国时不待。】
【那一天的变法胡闹起来,那一天的光绪软禁起来。】
【蛊惑武将世凯举兵勤王,围园杀后,活腻歪。】
【建议蒙古变卖,充值钱袋,新疆西藏抵押给鬼仔。】
【左宗棠九泉有知愤慨,顶飞了棺材盖。】
【逼宫佛爷赐予斩令牌,菜市口砍脑袋。】
~~~~~~~
【#清朝版Lemon(2)#】
【天朝也得应变求改,学习别人有的形骸。】
【办厂造炮不停的来,救国的光彩。】
【那一天的变法,没学明白。】
【那一天的洋务,动了起来。】
【师夷长技心愿,困在局外,散不去条约苦哀。】
【都成了伤疤,在史书里埋。】
【变不了的法,他是国难。】
【戊戌血染器皿,始终难改,固封的姿态。】
【我回首望残阳中闪耀着,龙旗的破败。】
~~~~~~
评论区:
〖旧时代少年团。〗
〖非自然亡国。〗
〖那一天的洋炮,轰了进来。〗
〖那一天的洋舰,开得太快。〗
〖那一天的虎门,升起烟霾。〗
〖那一天的海面,巨舰残骸。〗
〖那一天的夜晚,城门洞开。〗
~~~~~~
【#清朝版菊花台#】
【咸丰早亡,哀家成遗孀。】
【同治帝尿裤裆,坐龙椅上。】
【政局动荡,王朝在摇晃。】
【是谁在朝堂上垂帘批奏章?】
【避暑山庄,儿子又猝亡。】
【帝王家的寿命,咋就不长?】
【只能远房,把皇位续上。】
【继续垂帘,姨母护航。】
【别人儿,真难养。】
【光绪长大,硬翅膀。】
【不忍他变凉,囚禁在玉澜堂。】
【维新派,太猖狂。】
【鼓动外甥害姨娘。】
〖歌词中“避暑山庄,儿子猝亡”,但是同治帝病逝于紫禁城。〗
〖可以分两句话理解,避暑山庄和儿子又猝亡,两件事,慈禧人生当中重要的两个男人都没了。〗
〖大清不是亡了吗?〗
〖整活了!〗
〖因为大清亡了,才敢整这个,大清要还在,整这个要杀头的。〗
〖这真是慈禧老伴-闲疯了。〗
〖我学历史,难道是为了看懂这些历史梗的吗?〗
〖这是慈禧太后早年刚进入政坛彷徨而无依靠,只能独自一人弹弹吉他来排除内心的惆怅的珍贵影像。〗
〖本视频收费,99.999%用于慈禧过生日,剩下百分之0.001,用于北洋水军军费。〗
〖何德何能,竟然能让老佛爷给我唱曲儿[?〗
〖这才是最开始的抖音,连慈禧也可以发抖音。〗
〖臣愿效仿多尔衮先贤,再次尝试破局。〗
〖你去给孤儿寡母拉帮套啊?多尔衮可是前车之鉴!〗
〖孙殿英:你再唱!信不信刨了你?〗
〖骗你的!不唱也刨!〗
〖清字怎么写,横竖皆为赔。〗
〖满嘴顺口溜,你要考研啊?〗
〖真不敢想象百年后的后辈如何编排弹唱今生!〗
〖局部坏死的反义词。〗
〖整个好活!〗
〖一时间,我竟然分不清博主是清黑还是清粉。〗
清朝,光绪十三年。
正在重建的清漪园。
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一阵涟漪,却没在慈禧心中掀起任何波澜。
被后人骂惯了,陵墓都被炸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痛心的事吗?
三首歌曲,没有用粗言秽语、骂爹骂娘版咒骂,细细听来,慈禧竟然觉得还挺好听。
事实上,大多数清朝皇帝和慈禧一样,是大胡子、小胡子看地图,毫无波澜。
一是因为被骂惯了,二是各有各头疼的事。
万历年间,建州左卫指挥使、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正在努力抵挡、周旋……严格来说,是四处逃窜。
因为,八十九岁的李成梁疯了,一方面派出大军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另一方面又使出攻心计,向万历皇帝请了诏书,昭告女真各部,凡生擒努尔哈赤或杀之得其躯体者,效仿汉高旧事,皆封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努尔哈赤虽然统一了女真,但有了这封诏书,他能相信的只有自己最先统一的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都不是完全能相信,甚至连自家兄弟、姻亲,他都防备着,就怕突然有人来一句:“借头颅一用。”
除了李成梁的大军,清朝后方也不安稳,朝鲜也不知何处来的勇气,居然派遣大军,扬言要越过长白山,直插清军老巢,扬了努尔哈赤的祖坟。
努尔哈赤:你们为什么突然这么勇?
朝鲜国王:大明爸爸允诺我们,只要打败你们,就允许我们在长白山修庙,允许我们祭祀。
努尔哈赤:我也可以,我赢了,我甚至可以将长白山划到你们国土里。
朝鲜国王:不,你的信用没有大明爸爸好,而且我们朝鲜是小中华,怎么可能和你一个蛮夷为伍!
前有虎,后有狼,内部还有蛇。
努尔哈赤整天疑神疑鬼,突然,他明白了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什么会来一出“吾好梦中杀人”了。
曹操:建奴,你侮辱孤?孤要让张辽去辽东走一圈。
努尔哈赤:你去呗,反正汉朝辽东住的人,又不是我祖宗,即便是,也随便你杀,反正你杀不到我。
而崇祯年间,已经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正在松山城、锦州一带被洪承畴等人骚扰。
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
明军扼守关宁防线、宁锦防线,清军来攻,明军守住防线,击溃敌人也不反攻。
皇太极连续几次诈败,明军都不上钩。
可清军一退,祖大寿、吴三桂就亲自带队,人衔枚,马摘铃,夜袭。
也不求什么战果,能烧粮草就烧粮草,不能烧就让清军睡不好。
皇太极:有完没完,反正未来你们都降了,名声也全完了,不如直接投降,朕给你们藩王之位,实封,永不撤销。
祖大寿、吴三桂:我们是大明忠臣,我们要戴罪立功,我们要为国尽忠。
开玩笑,现在这种情况,谁敢投降清朝?
篡大明的位,还能找补,毕竟崇祯帝学天幕讲的小说《绍宋》里的赵玖,他说:消灭女真之后,若有英雄能取河山,使天下太平、华夏复兴,朱明皇室自当退位。
你别管他是不是真心的,起码他说了,篡位还能找补找补。
但投降清朝,天幕可是能评论的,这名声能臭的上古三皇五帝、几百年之后的未来人可闻。
而且百姓也不是傻子,天幕已经将清朝未来对中原所做之事讲了出来,这时候投降清朝,这和秦二世死的时候投靠赵高有什么区别?
更让皇太极糟心的是,已经投降的明军,隐隐又有了反叛之心。
倒不是因为家国、民族情怀。
而是因为松锦一带的明军不仅发了满饷,还补齐了曾经欠的饷银。
而且,有战功,分媳妇、分田地,战死者,给家人的抚恤绝不拖欠。
皇太极:崇祯骗你们的,他那来的这么多钱和地?
崇祯:不好意思,朕真的有。
皇太极:?天上掉钱了?
崇祯:文官、勋贵、士绅、地主们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还是大明好,纷纷捐款、捐地、捐钱,朕那抠门的岳父,都捐了十万两。
皇太极:……
崇祯:剃发令,连当奴才都没资格,零零种种,他们支持朕,也不奇怪,对了,支持你的山西商人也给朕送了许多钱粮,朕已经赦免他们的罪过。
皇太极:一群傻子,你肯定会秋后算账。
崇祯:那又如何?朕收拾不了你们,收拾不了国内的乱军,还收拾不了他们一群商人?早死和晚死,或许还不会死,商人很精明的,他们分的很清楚。
皇太极想了想,觉得还是天幕的原因。
若是没有天幕,大清就能像历史上一样定鼎中原。
但他也只能心里咒骂两句,不敢说出口。
各朝代,早就用死刑犯或奴隶做过实验。
当着天幕骂神仙、佛祖、各路鬼怪,甚至骂后人,骂被天幕选择投射手机内容的后人,都没事。
但你要是骂天幕一句,九天神雷、灰飞烟灭了解一下?
皇太极也只能祈祷,已经进了中原的儿孙们,能好过一些。
自己大抵是没有可能性进中原了,实在不行,只有学蒙古西征了。
eniye waka,你们欺负朕的后人,朕就提前几百年收拾你们。
八国联军是吧?
卖国条约是吧?
割地赔款是吧?
eniye waka!朕提前弄死你们!
~~~~~
顺治年间。
历史上,顺治出没出家,始终是个谜团。
但此刻,九岁的顺治,是真的想将皇位给多尔衮,然后剃个光头,换上僧衣,学学传说中的建文帝,一路往外逃了。
多尔衮:别,我也想逃。
顺治:那你带上朕和皇额娘,咱们三人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
多尔衮:……
剃发令已经实行三年了,现在是撤销也不行,继续也不行。
继续,只会加重百姓反抗之心。
撤销,百姓也不会感恩戴德。
如果没有天幕的话,倒是能引导成新朝大度之举,可这不是有天幕吗?百姓也不傻。
而现在,本来是一盘散沙的各方势力,虽然谈不上齐心协力,但也达成了共识,先搞死大清。
永历朝廷、张献忠、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李自成遗部李过、郝摇旗、李来亨等等。
他们不齐心的时候,清军可以逐个击破。
但他们现在铁了心,要先搞清朝,谁来都头疼。
多尔衮又想到吴三桂,咒骂一声混蛋。
吴三桂不知怎么想,居然搞出了一封崇祯遗诏,表明他自己是依照崇祯帝的计划,潜伏进入清朝的,只等时机成熟,就要重造大明。
而,现在,时机成熟了。
不管天下人信不信,反正吴三桂信了,打出大明旗帜,反了!
然后,明朝投降将领,有样学样。
在湖南的平南大将军孔有德也拿出遗诏,说自己和耿仲明、尚可喜都是奉命潜伏,也反了。
所以,现在京师的汉八旗处在一种薛定谔的状态,似反未反。
多尔衮不敢调动满蒙八旗监视,本来人家没想反,你一监视,他们也掏出崇祯遗诏怎么办?
可不监视,万一他们真的掏出崇祯遗诏,说自己是奉命潜伏,又怎么办?
换防,换哪儿去?
守外城,他们会不会打开城门喜迎王师?
守内城,他们会不会直插皇宫,将爱新觉罗一锅端了?
调去外地?
万一汉八旗误会是派他们去送死,命令刚传下去,汉满八旗就要在北京城火并了。
刹那间,多尔衮竟然和皇太极有了一样的想法,不行就学蒙古西征吧。
女真本就从苦寒之地来,中原丢了就丢了,本来就不属于自己。
中原是花花世界,欧洲难道就不是花花世界了?
至于中原决出了新的王者,会不会打到欧洲来,多尔衮的态度是无所谓。
都能看到天幕,你们能研究科技,我们就不行了?
万一真打不过,大不了发挥百年后的优良传统,割地赔款呗。
不是自家的,不心疼。
想着想着,多尔衮心中居然有种快感。
百年后,欧洲让大清割地赔款。
自己此刻打过去,未来割他们的地,压榨他们的百姓,赔款给中原王朝。
越想越魔幻。
皇太极:十四弟,懂我。
多尔衮:放心,我会带上瓶子和福临的,我们三个会把日子过好的。
皇太极:……
~~~~~~
康熙,幼年。
在鳌拜的一统操作下,北地在明面上稳住了,但也仅仅是明面上。
吴三桂尊奉永历帝,联合李定国、郑成功,打起驱逐鞑虏、恢复华夏的口号来势汹汹。
北地若是大败一次,明面上稳住的人心就要没了,士绅、百姓绝对会大开城门、喜迎王师。
但若是稳住了,最差也能划江而治许多年。
亲政的康熙,烦恼比幼年的自己少太多了,但也没好到哪儿去。
三藩反了,康熙本想分而治之,坚决打击吴三桂,对耿精忠、尚之信许诺,只要现在息兵,就让他们的藩地成为国中之国。
类似汉朝,却又比汉朝好,朝廷不派任何官员进藩地,封地税收一文钱都不用上缴国库。
很好的待遇,但二人不是傻子。
即便是傻子,手下也有幕僚。
解决了吴三桂,康熙马上就会翻脸,再好的待遇他们也拿不到手。
吴三桂不反,大家与清廷还能维持表面平静,但吴三桂反了,二人不管真实想法如何,只有造反一条路。
三藩一反,四川巡抚罗森、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反了。
滇、黔、湘、桂、闽、川全失,陕西、甘肃双方打拉锯战。
海上还有郑经虎视眈眈。
亲政不久的康熙脸愁的就像芝麻月饼。
中年的康熙,烦恼并不多。
撤销剃发令,开几场恩科,再减减税,施恩于民,除了一直铁了心造反的反清复明人士,大多数人都选择接受清朝的统治。
康熙唯一的烦恼,就是北边的邻居,以及未来让大清割地赔款的欧洲红毛鬼。
~~~~~~
雍正帝,忙着养生,准备多活些时日。
每天处理奏章,都将弘历带在身边,让他先看,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雍正帝再指出他方案的对错。
一连几个月,雍正发现弘历并不是隋炀帝那种,故意装出贤明模样蒙骗父母的人。
虽然处理朝政的手段,还有些生疏,但也不像不学无术之人,怎得在后世名声如此之差?
弘历:因为割地赔款之事,大清诸帝的名声,在后世都不太好。
雍正:那为什么朕有好名声?
弘历:可能因为您真的好吧!
雍正没好气的骂道:“一生四万多首诗,一百岁也不过三万六千多天,平均下来,你一天要写两三首,还狗屁不通。”
“这是儿臣的爱好,何况也不是全都狗屁不通,有一首入选了语文课本,并且要背诵!”
“你还骄傲上了?那盖章狂魔又是怎么一回事?”
弘历问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出游,是不是都要在地方刻碑?”
雍正点点头。
弘历又问道:“这和后人在旅游景点刻“到此一游”有区别吗?”
雍正点头道:“本质上没有区别。”
弘历小熊摊手,“儿臣在画作、字帖盖章,就像历朝皇帝在游历之地刻碑一样,皇帝刻碑是为了告诉后人他来过这里,儿臣盖章是为了告诉后人,儿臣看过这幅画作。”
雍正:……
~~~~~
乾隆朝,末年。
乾隆帝正忙着研究禅位大典。
礼部官员制定的流程已经很完美了,但他觉得如果和珅在,能搞得更完美。
于是差人传口谕,杭州防务暂时由和琳负责,让和珅立马回京。
巡视八旗,也不差这一天两天。
自己退位之后,也可以安排和珅去巡视嘛。
历史上,乾隆退位但不让权。
虽然这次比历史上早了数年,但结局是一样的,退位不让权。
朕又不是李渊,被儿子逼退位,朕不死,是皇帝还是太上皇都无所谓,权利只在朕手中。
但和珅上折子,说自己还需要一段时间。
复命的太监,摸了摸袖中的银票,想着在和珅推荐之下收下的干儿子,也帮和珅开口解释。
这干儿子是个孤儿,不识几个字,但为人良善、尊老、孝顺。
认了干爹,就改了姓,跟着太监姓。
这哪是干儿子,分明是亲儿子。
和珅虽然是要偷偷去各地和天地会、白莲教、罗教打交道,但给乾隆的理由无比强大。
他在杭州遇见了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他想到各地去寻访一下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运气好一点,找到百岁老人,带他们来京城参加禅位大典。
天降石碑,是假祥瑞。
但若真找来百岁老人……不,哪怕只是九十岁、八十岁,乃至七十岁,只要凑够数十人,这可都是活着的人瑞。
乾隆想了想,在折子上批复,夸和珅有心了,若是找不到百岁,八九十的也行,一定要赶在禅位大典之前到京。
~~~~~~
嘉庆、道光二朝,乏善可称。
二帝施恩于民,取消剃发令,缓解矛盾。
嘉庆帝不慌,和朝臣们慢慢研究如何改革,如何发展科技,若是有可能,也学学红毛蛮夷去殖民。
嘉庆仔细想了想,红毛蛮夷殖民和大清入主中原,其实是一个道理,真论起来,大清玩这套,是他们的祖宗。
说起来很复杂,但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先杀,再拉。
嘉庆帝不慌,至少现在红毛蛮夷还不敢打进来。
但道光帝慌,很慌。
如今已经道光八年,距离虎门销烟的道光十八年、英国入侵的道光二十年,只有短短十多年了。
有没有办法,十多年发展火器超越蛮夷?
大抵是有的,就得看天幕能不能多放一些科技类的视频。
~~~~~~
咸丰、同治、光绪的情况大差不差,想办法救大清,若是救不了就亡的体面些,至少也要保证爱新觉罗和满洲能活下来。
只要能活下来,一直蛰伏,总能重见天日。
末代帝就没有这些烦恼了。
原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清朝改为粥厂,后来又成了监狱。
天幕出现,看了几次,末代帝认命了。
向管教提出,自己想写书,写写皇宫里的隐秘旧事,写写自己的前半生。
以前,在这里的一群人就等着听广播,和偶尔放一次的电影。
现在,则是观看天幕。
在里面,他们一直都要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以前,不情不愿。
现在,可勤快了。
毕竟,边做工边看,哪比得上把活做完了,搬根小木凳悠哉悠哉看的舒服?
末代帝将这三首歌词抄下来,并记下曲调。
手拿罗盘的人笑问道:“将来准备出去唱曲?”
“以前,唱曲是下九流,现在是文艺工作者。”
“我若能出去,做个说书先生,讲讲皇宫秘事,或者唱唱后人的曲子,高低也是个人民艺术家!”
“哈哈~”这话惹的众人大笑。
“就你?还人民艺术家。”
有一个身体不好,整日只能负责种花之人,指着四周的围墙,嘲笑道:“这里面,我们是反动派,政见不同而已。”
“而你……和倭寇是一个档次的。”
“要我说,就该把你明正典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