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孙健陪着母亲整理老宅的旧物。母亲翻出父亲留下的工具箱,里面的刨子、凿子磨得锃亮。“你爸当年手巧,街坊邻居的家具坏了都找他修。”母亲摩挲着工具,眼里泛着光。
孙健拿起刨子试了试,木头在手下簌簌成屑。扶苏凑过来看,指着刨子的角度:“这弧度比咱阳安城的工具合理,省力。回去让铁匠照着做,木匠们准喜欢。”
他蹲在地上,用铅笔在纸上画下刨子的剖面图,标注出角度和尺寸,画得比图纸还标准。孙健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忽然想起扶苏在阳安城监造兵器时的样子——那时他也是这样,对着图纸能琢磨一整天,连饭都忘了吃。
傍晚,三人坐在阳台上吃饭。母亲做的油泼面,辣子一泼,香气能飘满整个楼道。扶苏学着用筷子挑面,额角渗出细汗,却吃得不亦乐乎。
“小苏啊,听小健说你老家远,家里还有啥人?”母亲忍不住问。
扶苏夹面的手顿了顿,轻声道:“家里……有一群等着我回去的人。”他没说太多,孙健却懂——那是阳安城的百姓,是大宝小宝,是他放在心尖上的“家人”。
母亲没再多问,只是往他碗里多拨了些菜:“以后就把这儿当自己家,想吃啥跟阿姨说。”
扶苏眼眶微红,低头吃面,声音闷闷的:“谢谢阿姨。”
日子一天天过,扶苏渐渐成了小区里的“名人”。他跟着孙健去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看老人下棋,听他们唱秦腔。有次看到有人写毛笔字,他忍不住上前,拿起笔蘸了墨,在宣纸上写下“国泰民安”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带着秦篆的风骨,惊得老人们连连叫好。
“这字有股子正气!”写了一辈子书法的张大爷抚着胡须赞叹,“小伙子师从何人?”
扶苏腼腆地笑了:“家传的,随便写写。”
他开始帮社区的孩子们辅导书法,不用纸墨时,就用树枝在地上写,教孩子们认“人”“家”“国”这些字,说“字如其人,写得端端正正,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孩子们喜欢围着他,喊他“扶苏老师”,清脆的声音能把楼道里的灯泡都震亮。
孙健则在小区附近重开了个修配铺,还是老本行,修自行车、配钥匙、换锁芯。街坊邻居知道他手艺好,收费公道,生意比在上海时还红火。有时忙不过来,扶苏就来搭把手——他学东西快,很快就会调试自行车链条,换锁芯时比孙健还细致,被居民们打趣:“小苏这手艺,比孙师傅还强!”
孙健听了嘿嘿笑,心里却甜滋滋的。他知道,扶苏从来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公子,在阳安城时,他就跟着工匠们学过打铁、做木工,说是“知己知彼才能管好城”。
这天,社区要办中秋联欢会,让孙健和扶苏出个节目。孙健犯了难:“我除了会修东西,啥也不会啊。”
扶苏却有了主意:“咱演个‘阳安城的故事’吧。”
他把阳安城的由来、百姓如何劳作、如何守城的故事编成了一段快板,又让孙健配合着做些简单的动作。两人在阳台上排练,母亲坐在旁边当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小苏这嘴皮子,比说书的还溜!”
联欢会那天,扶苏穿着孙健给他买的新衬衫,站在台上,手里打着快板,声音清亮:“说阳安,道阳安,阳安城里不一般……”孙健在旁边比划着挥锄头、扛城门的动作,笨拙的样子引得台下哄堂大笑,却没人注意到,有几个老人悄悄红了眼眶——那故事里的踏实、坚韧,像极了他们年轻时的日子。
节目演完,台下掌声雷动。有个老兵颤巍巍地走上台,握着扶苏的手:“小伙子,你这故事说得好!咱中国人,不管啥时候,都得有股子抱团过日子的劲儿!”
扶苏郑重地点头:“您说得是。”
孙健看着被人群围住的扶苏,忽然觉得,这个人早已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古代人”了。他像一颗种子,落在现代的土壤里,凭着骨子里的韧劲,长出了属于自己的枝叶,还把阳安城的那份热乎气,带到了这里。
中秋夜,三人坐在阳台上赏月。母亲切了月饼,孙健开了瓶酒,扶苏捧着一杯茶,望着天上的圆月。
“这月亮,跟阳安城的一样圆。”扶苏轻声说。
“是啊。”孙健举杯,“不管在哪儿,月亮都是一个。”
母亲笑着给他们添酒:“只要心里装着念想,在哪儿都是团圆。”
月光洒在三人身上,暖洋洋的。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近处是月饼的甜香,还有孙健和扶苏偶尔的低语——说阳安城的庄稼,说咸阳的新法子,说以后的日子该咋过。
孙健忽然明白,所谓的“穿越”从来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更好地“扎根”。在阳安城,他们扎下了守护的根;在现代,他们扎下了生活的根。而这两根,早已在彼此看不见的地方,紧紧缠在了一起,汲取着时光的养分,长出了属于他们的、跨越时空的常青树。
夜渐深,母亲回房歇息。孙健和扶苏还坐在阳台上,看着月亮慢慢西斜。
“等开春,咱把菜椒种子种上?”孙健问。
“好。”扶苏点头,“再把滴灌的法子画出来,让老李看看能不能改进。”
“还有那本《农桑要术》,咱得找个懂古文的翻译过来……”
“嗯,慢慢来。”
两人的声音在夜色里轻轻回荡,像在给岁月哼着一首安稳的歌。他们知道,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身边有彼此,有这满院的月光,有心里的那份热望,日子就永远有奔头,有滋味。
就像这中秋的月亮,不管阴晴圆缺,总会准时升起,照亮每一段需要温暖的旅程。
正当几个人沉浸在幸福中时,一天中午孙健打开电视,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是关于咸阳城北的石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