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550章 所有难题,尽皆破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50章 所有难题,尽皆破解

大宁启元五年,深秋。

太行山脉,那条曾经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如今,已经被一条蜿蜒的、充满了工业与智慧之美的钢铁巨龙,彻底驯服。

当最后一节“齿条轨道”,在太行山南麓的出口处,被稳稳地铺下时,标志着“京武铁路”工程中,最为艰巨、也最具挑战性的山区路段,全线贯通!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帝国。

它所带来的,不再是初见奇迹时的那种狂热与震惊。

而是一种更深沉,也更具分量的、举国上下的自豪与自信。

人们已经不再怀疑“火车”能否翻山越岭,他们开始理所当然地,期待着这条钢铁大动脉,早日抵达南方重镇。

然而,对于总工程师张柱子和他那支无所不能的“皇家营造司”而言,真正的考验,还远未结束。

因为,在平坦的南方平原之上,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看似不起眼,却足以让工程陷入停滞的……难题。

……

难题一:沼泽与湿地——“排骨”浮基的诞生

当铁路工程,推进到两湖平原与江南水乡的交界地带时,工程队遇到了大片的、连绵不绝的沼泽与湿地。

这里的土地,含水量极高,土质松软如泥,根本无法承受铁轨和火车那沉重的压力。

传统的夯土路基,在这里,铺上一层,便会下沉一层,如同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一时间,工程的进度,被迫停滞了下来。

消息传回京城,营造司内,再次灯火通明。

这一次,张柱子没有再闭门造车。

他将从南方采集回来的土壤样本,以及当地详细的水文地理图,摆在了所有工程师的面前,召开了一场“集思会”。

“诸位,”他开门见山,“难题,就在眼前。传统的路基之法,已然失效。我等,需另辟蹊-径。”

有了之前攻克黄河铁桥和太行隧道的经验,在场的工程师们,早已养成了“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思维习惯。

他们围绕着沙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一个从格物院“仿生司”(一个研究动植物结构的新兴科系)毕业的年轻学子,提出了一个天才般的设想。

“总工大人,学生曾观察过水黾(水上漂浮的昆虫),其能在水面行走,并非其体轻,而是因为它有数条长腿,将自身重量,均匀地分散到了足够大的水面之上。”

“我们……是否可以,模仿此法?”

他大胆地在沙盘上,用木条演示起来。

“我们不需将路基填满。我们可以先在沼泽之上,像搭建木筏一样,铺设一层巨大的、由坚韧的楠竹和硬木制成的‘井’字形网格结构,我称之为‘地龙骨’。”

“再在这‘地龙骨’之上,横向铺设无数根紧密相连的枕木,如同人的排骨。最后,才在这‘排骨’之上,铺设铁轨。”

“如此一来,火车的巨大重量,便不再是压在一个点上,而是通过这巨大的‘排骨’浮基,被均匀地,分散到了整片沼泽的表面!只要单位面积的压强,小于沼泽的承载力,那我们的铁路,便能……像水黾一样,稳稳地,‘浮’在沼泽之上!”

这个被后人称为“筏形基础”或“排骨浮基”的方案,充满了智慧与想象力!

它一经提出,便立刻得到了张柱子的认可和完善。

很快,第一段“漂浮”在沼泽之上的铁路,便试验成功!

当沉重的工程列车,稳稳地,从那片看似柔软的土地上,呼啸而过时。

所有人都知道,横亘在帝国南方腹地,那最后一道柔软的屏障,也被彻底攻克!

湿地难题,破解!

……

难题二:标准化与量产化——“流水线”作业的终极形态

铁路,越修越长。

所需要的铁轨、枕木、道钉、乃至是机车的零部件,其数量,也达到了一个空前恐怖的规模。

仅仅依靠燕山和江陵的两座钢铁厂,进行“小作坊”式的生产,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京武铁路”与“南方分院”周边产业带,双线作战的巨大需求。

生产效率,成了新的瓶颈。

这一次,站出来的,是张家的商业总管,那个对成本与效率,有着野兽般直觉的张石头。

他联合了机械司的总司张铁牛,对帝国所有的工厂,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的“工业革命”。

他们将“流水线”这个概念,发挥到了极致。

在燕山钢铁厂的“铁轨车间”里,不再是一个工匠,负责从头到尾的全套工序。

而是——

第一道工序的工人,只负责将烧红的钢锭,送入轧钢机。

第二道工序,只负责操控轧钢机,将其轧制成标准的“工”字型。

第三道工序,只负责用蒸汽切割机,将其切割成标准的长度。

第四道工序,只负责在铁轨的固定位置,用蒸汽钻孔机,打出标准的道钉孔。

……

每一个人,都像一个被上紧了发条的零件,只需要重复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化的动作。

其生产效率,比之过去,提升了……十倍不止!

同样的“流水线革命”,也在枕木加工厂、螺丝道钉厂、甚至是蒸汽机车头的总装车间里,被强制推行。

一种全新的、以“标准化、可替换、高效率”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第一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了起来。

量产难题,破解!

……

难题三:人才的匮乏——“格物学徒”计划

工厂多了,流水线建好了,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谁来管理这些车间?

格物院的毕业生,都是宝贝疙瘩,他们要去当工程师,要去搞研发,总不能让他们,去拧螺丝吧?

为此,在张小山的主导下,一场由朝廷推动的、面向全社会的“格物学-徒”计划,正式启动。

他们不再要求学徒,必须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

只要你身体健康,头脑灵光,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农家子弟,都可以报名!

这些人,将进入各个工厂,由一名格物院的毕业生,带上百名学徒。

他们不需要学习高深的理论,他们只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会如何操作自己面前的那台机器,如何看懂最简单的工序图纸,如何进行最基本的设备维护。

三个月后,考核合格,便能转正,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宁皇家一级技工”,享受比普通农民和士兵,要高出数倍的薪俸和待遇!

这个计划一经推出,应者云集!

无数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新世界的光明大道!

他们以能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技工”为荣!

一个全新的、庞大的、数量超过数十万人的“产业工人”阶级,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形成!

人才难题,破解!

……

资金、运输、后勤、君心……

湿地、量产、人才……

当“京武铁路”的工程队,终于跨越了平原,抵达了长江北岸的武昌府时。

他们回首望去,才发现,在过去这短短的数年之间。

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张家,已经不知不觉中,将所有曾经阻碍在这条钢铁巨龙面前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难题,一一踩在了脚下!

剩下的,便只剩下了最后一步。

——跨越长江,抵达终点。

而有了建造黄河大铁桥的成功经验,所有人都知道,这,已经不再是难题。

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一个属于铁路的,属于工业的,属于格物之学的伟大时代,所有的技术障-碍和理论难题,都已然……

尽皆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