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在整理青少年纪念馆的捐赠物时,发现个褪色的绿色邮包。邮戳显示来自边境,寄件人是沈砚之,收件地址却是她大学时的宿舍。她忽然想起毕业那年,总在传达室收到匿名包裹,里面有时是姜茶,有时是暖手宝,当时只当是母亲寄的,原来每份牵挂,都藏着他不敢署名的小心思。
邮包里装着本植物标本册,每一页都压着边境的野花,标签上写着采集日期和地点。最后一页是朵干枯的野蔷薇,旁边用铅笔写着:“等小满来看时,它们会变成春天。”林小满想起沈砚之那封信里的“巡逻时见着丛野蔷薇”,原来所谓等待,就是把远方的风景,都做成想与你分享的模样。
社区要在纪念馆设个“时光邮局”,让孩子们给未来写信。林小满把标本册放在展示柜里,旁边摆着个木质邮筒,是沈砚之高中时做的,上面刻着“寄往春天”。孩子们围着邮筒叽叽喳喳,有个小男孩问:“林姐姐,信能寄给沈叔叔吗?”她指着窗外的蔷薇:“能,花会当邮差,把花带到他身边。”
边境的少年宫寄来批孩子们的信,信封上都画着星星。附信里说:“我们把想对沈叔叔说的话,都交给星星了。”林小满把信放进时光邮局的陈列架,阳光透过信封上的星星镂空,在墙上投下闪烁的光斑,像无数个正在传递的秘密。
“时光邮局”开放那天,沈砚之的母亲来了。她带来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满了沈砚之寄回家的信,“这孩子,报喜不报忧,信里从来不说苦”。有封信里夹着片银杏叶,写着“小满的设计图得奖了,比我得的军功章还厉害”,林小满忽然想起那次获奖,第一时间想分享的人,正是他。
林小满在整理邮包夹层时,发现张未寄出的明信片。背面画着她大学宿舍的窗户,旁边写着:“想告诉你,边境的星星和你窗外的一样亮。”她忽然想起某个深夜,自己对着窗户拍了张星空照发朋友圈,第二天就收到条陌生号码的消息:“早点睡,星星会替我看着你。”
孩子们给边境的小伙伴回信时,都在信封里夹了片香樟叶。有个小姑娘认真地说:“这样沈叔叔就能闻到家乡的味道了。”林小满想起沈砚之日记里的“香樟树的味道,像小满的洗发水”,原来所谓思念,就是把熟悉的气息,当成彼此的暗号。
母亲节那天,“时光邮局”举办了场寄给母亲的活动。孩子们在信里写满了感谢,沈砚之的母亲读着儿子的信,忽然笑着说:“他总说,要让小满的妈妈也像我一样幸福。”林小满望着两位母亲相握的手,忽然明白,有些爱会蔓延,从两个人的牵挂,变成两家人的温暖。
林小满收到边境寄来的新标本册时,正在设计“时光邮局”的扩建图。这本是孩子们做的,里面压着“小满砚之”蔷薇,标签上写着“送给林姐姐,沈叔叔说你会喜欢”。她把标本册放在沈砚之的那本旁边,两本册页交叠处,仿佛看见两个身影,正在花海间交换彼此的春天。
暑假时,纪念馆组织孩子们去边境研学。他们带着家乡的香樟叶和银杏标本,在观测站的星空下举办了场“信件交换会”。有个孩子举着明信片说:“沈叔叔,你的春天我们收到了,现在换我们送你家乡的夏天。”林小满望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忽然觉得时光邮局里的每封信,都长出了翅膀。
深秋的周末,“时光邮局”收到份特别的包裹。是那位战友寄来的,里面是块界碑石的拓片,上面刻着沈砚之的名字,“孩子们说,要让沈排长的名字,也住进时光邮局”。林小满把拓片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旁边贴着孩子们的信,风一吹,纸页翻动的声音,像谁在轻声朗读。
林小满在整理年度信件时,发现封写给自己的信。是个匿名的孩子,说:“林姐姐,你设计的房子里,都住着沈叔叔对不对?”她在回信里画了颗星星,旁边写着:“是的,他住在每个等待春天的角落里。”
开春时,香樟树下的蔷薇又开了。林小满把那张明信片埋在花丛里,想起沈砚之那封信里的“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原来所谓守护,就是让思念跨越山海,让爱成为永不褪色的邮戳,盖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盖在每个彼此牵挂的心上。
她站在时光邮局的邮筒前,看着孩子们投信的背影,忽然觉得那些寄出的信件,都变成了会开花的种子,落在时光里,长出一片又一片温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