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林夏的穹顶玻璃在超新星光芒中逐渐雾化,纳米级的星尘与她的骸骨碎屑发生量子隧穿效应,形成悬浮的发光矩阵。当科学家将婴儿的熵晶贴近矩阵,所有晶体突然投射出跨时空的全息影像:
画面里的林夏正坐在天文台的观测椅上,指尖划过星图投影,鬓角的碎发沾着雪粒——那是她牺牲前最后一次记录超新星数据的夜晚。“等这颗星爆发时,”她对着镜头轻笑,睫毛上的冰晶折射出微光,“要把我的观测数据,变成能哄宝宝睡觉的星轨摇篮曲。”影像突然抖动,背景里传来警报声,她匆忙将一枚熵晶塞进观测仪,“告诉小星,妈妈在星尘里等他学会认猎户座。”
发光矩阵突然剧烈闪烁,星尘组成的光束在穹顶交织成婴儿床的轮廓。被抱在科研人员怀里的婴儿“小星”突然伸出手,掌心的熵晶与矩阵产生共振,影像切换成林夏怀孕时的样子:她躺在病床上勾画星图,丈夫的手覆在她的孕肚上,两人对着超声波影像数“小星”的手指。“以后要教他用光谱仪画画,”林夏的声音带着孕晚期的疲惫,却亮得像星核,“让他知道宇宙里的每种颜色,都是妈妈藏的信。”
矩阵中突然分离出一缕淡金色的光,顺着婴儿的指尖钻进熵晶。小星咯咯地笑起来,伸手去抓空中的星尘,那些微粒竟组成了只发光的蝴蝶,翅膀上是林夏的签名。科研人员突然想起林夏的遗嘱:“若熵晶产生共振,便将我的观测日志,用超新星的能量编码进孩子的基因序列——让他的每个细胞,都记得妈妈在追星星。”
全息影像开始播放林夏的私人日志。有段视频是她在南极科考站拍的,暴风雪拍打着舱门,她举着冻僵的手展示刚发现的新星系:“小星你看,这团星云像不像你爸爸送我的玫瑰?等你长大,我们带爸爸来看它爆发。”画面突然切到医院的监控,她被推进手术室前,拼命往护士手里塞了块芯片:“这是给小星的第一份生日礼物,里面有我录的三百首星轨童谣。”
发光矩阵突然沉降,在地面拼出完整的超新星演化图谱。小星的熵晶落在图谱中心,激起圈涟漪般的光纹,每个波纹里都浮现出不同的影像:林夏在实验室调试仪器、在沙漠里搭建观测站、在山顶给学生讲黑洞原理,最后定格在她对着镜头挥手的瞬间:“小星要记得,妈妈不是消失了,是变成了宇宙的一部分——当你看见流星,那是我在给你眨眼睛。”
穹顶的雾化玻璃渐渐透明,超新星的光芒恰好穿过矩阵,在小星的襁褓上投下片流动的星图。科研人员发现,星图的纹路与林夏的dNA序列完全吻合,就像她用生命的最后能量,给孩子绣了件星空襁褓。有个年轻研究员突然红了眼眶:“她真的做到了,把自己变成了永不熄灭的路标。”
婴儿的啼哭声与星尘的嗡鸣形成奇妙的和声。小星抓着那只发光蝴蝶往嘴里送,蝴蝶突然化作光点钻进他的眉心,矩阵中的星尘随之剧烈收缩,最后凝结成块菱形的晶体,落在林夏的安葬处——那是她生前最爱的块观测镜片,此刻被星尘镀上了层极光般的膜,里面封存着小星的第一声“妈妈”。
全息影像的最后,是林夏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二十岁的她站在星空剧场中央,眼里的光比聚光灯还亮:“我们每个人都是星尘做的,所以离开不是终点,是换种方式照亮别人。”话音落下的瞬间,矩阵彻底消散,化作漫天光雨落在穹顶内,小星的熵晶突然发出清晰的童声,像在模仿那段话的尾音:“照亮……”
科研人员将那块菱形晶体,嵌在小星的婴儿床栏杆上。夜里查房时,总能看见晶体发出柔和的光,在天花板上投下林夏的影子,轻轻摇晃着摇篮。有个护士说,曾听见晶体里传来哄睡的歌声,调子和林夏日志里的星轨童谣一模一样。
三个月后,小星第一次清晰地喊出“妈妈”。那天穹顶外的超新星恰好达到最大亮度,观测站的所有仪器同时收到段奇怪的信号,解码后竟是段乐谱——正是林夏说过的那首星轨摇篮曲。科研团队突然明白,她用超新星的爆发,完成了跨越生死的编曲,让宇宙成为了最宏大的音乐厅。
林夏的安葬处后来长出丛特殊的植物,叶片在夜里会发出荧光,叶脉的纹路是精确的星图坐标。小星一岁时,科研人员抱着他来探望,孩子的小手刚碰到叶片,整丛植物突然亮起,在地面拼出“妈妈在”三个发光的字。
多年后,小星成了最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在首次公开演讲时,展示了那块菱形晶体:“这是我妈妈用超新星做的礼物,里面有她留给我的宇宙说明书。”大屏幕上开始播放林夏的全息影像,两个相隔时空的身影,在星尘的连接下,完成了一场跨越光年的击掌。
演讲结束时,会场的灯光突然暗下,穹顶投射出林夏发现的那团玫瑰星云。小星指着其中最亮的一点说:“看,妈妈在那里笑呢——她知道,我终于读懂了她藏在星尘里的信。”